宽容,心中的一轮明月
(2009-12-18 14:05:17)
标签:
杂谈 |
有这样一则故事:在大山深处的一座茅棚里住着一位禅师。在一个月朗星稀的晚上,小偷潜入茅庐行窃,翻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一件值钱的东西,便悻悻地走出茅庐。他刚一出门,迎面碰见了外出归来的禅师。“谢谢你来看我。”禅师神情十分镇静,和蔼地说,“山里夜晚很冷,披上件衣服吧。”说着,脱下上衣,递给了小偷。小偷迟疑片刻后,接过衣服,急匆匆地离开了。禅师望着渐行渐远的小偷,沉吟道:“但愿我送他了一轮明月!”第二天一早,禅师起床走出茅棚,发现昨晚送给小偷的那件上衣,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门口的台阶上。禅师欣然感叹道:“他心里有了一轮明月!”
读这则“禅师与小偷”的故事,如沐清柔的月光,仿佛心中升起了一轮明月。
这则故事,不由得让我想到了《三字经》开篇的12个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切莫小视这短短的12个字,它关乎人性,关乎善恶,还关乎“人性论”这庞杂的哲学课题。
“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的主张。我以为,如果把“性本善”看作人们向善的先天性,那么,当我们呱呱坠地的时候,一轮明月已附丽于人们最初的生命中;如果把“习相远”视作每个生命个体的差异性,那么,当我们跋涉在人生征途上的时候,自然会呈现“月有阴晴圆缺”的情形。或者说,既然地球和月亮构成了一个天体系统,那么,“性本善”与“性本恶”也形成了一个人性系统。而“禅师与小偷”这则寓言的意义,就是提示人们:用向善之心推举起一轮明月,去照亮他人,也照亮自己。
是的,人们的心灵需要一轮明月的照耀。而宽容,就是人们心灵深处最最不可缺失的明月。也正因如此,古今文人用明月般清丽隽朗的语言对宽容给予格外的文化关怀。
——古人说: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于仞,无欲则刚……
——哲人说: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是对人对事的包容、接纳、海涵和尊重;宽容是一种博大的精神,是比海洋和天空还宽广的胸襟;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是精神的成熟和心灵的丰盈;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是释怀别人,也是善待自己;宽容是一种大度的表现,能包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可化解人世间的恩恩怨怨……
——作家说: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容;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
而在我看来,宽容还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一把开启心灵的之锁的万能金钥匙,也是人生一道靓丽风景。试想,天地之苍苍,人海之茫茫,你与一个行色匆匆的人无意中撞了个满怀,与一个素昧平生的人成为了同事,更如禅师与小偷不期而遇,凡此种种,无不是机缘、地缘、天缘、人缘使然。因而,非原则的一时之对错、一事之是非、一己之得失,是无须斤斤计较的,也无须论出个子丑寅卯的。“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更何况非原则之事全然谈不上“劫波”的层面呢。由此可见,宽容于己也好,于人也罢,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它可融解冰封的心灵,化解仇视和对抗,还可变敌对的、消极的、紧张的、不利的因素转化为友善的、积极的、和谐的、有利的因素,为自己和他人营造一个宽松、谐和的生活空间。张爱玲之“相逢,即是缘”,李叔同之“缘,就是爱”,想来都不无道理。
《庄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面对生命的有限性,面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短暂人生,宽容理应成为人生时空坐标上的一种生命主张,成为人们心灵神龛上供奉的一轮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