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相机发展史170年,他收藏了150年》

(2013-09-05 14:57:20)
标签:

收藏

磨山

照相机

博物馆

旅游

【发表于2013年9月5日第183期《大武汉》】

 

磨山未正式开馆的照相机博物馆,藏品亮相

          

记者 高婷婷 摄影 张帆

 http://s11/mw690/637b16f8gx6CpFiTBPk8a&690

男人若有了爱好,真是件不可估量的事。

若非亲眼所见,不能想像,数百件存在于尘封历史中的古董照相机,每一件都能代表一个时代,孤品珍品无数,展厅绵延半条街——居然全是武汉一位民间大藏家的私人宝贝。

而且,这半条街的展品,大概只占了他整个收藏规模的十分之一。

初收消息,“磨山楚街正在筹办一个私人照相机博物馆”,记者将信将疑。这条与汉街一字之差的旅游老街,开街20来年,沉寂多于热闹,会不会是一个空噱头?

 

【展品有啥】

酷暑八月,磨山游客渐少,休整期。

走进古意浓浓的楚街,曲折通幽,不见招牌,哪里有博物馆的踪影?

随意走进右手边一间红漆粗柱、悬梁斗拱的木楼,6个带锁的玻璃高柜顺墙而立,恒温恒湿的电子屏数字闪烁,聚光灯下,每一层都摆着外貌奇特的金属物件。

它们有的金光灿灿如雪茄盒,有的大而笨重如潜水艇的潜望镜,有的如古老的打火器,有的如奶奶家的鸡翅木化妆盒,有的扁平如一枚硬币……个个做工精细,有镜头,有快门线,它们果然都是照相机!它们的家乡多是英国、德国、日本、美国、俄罗斯等等。

展厅刚刚在8月初开始布置,目前还比较简陋,设施都在逐步完善中。一间间展厅挨着,顺个往楚街尾走,竟然绵延到200米长的楚街尾。

每间展厅的主题都不同,最靠正门的几间,集中展示了19世纪古老到已无年代和品牌可查的“祖师爷级相机”,最吸引人的各种隐藏式迷你“世界间谍相机”,充满5、60年代怀旧气息的“国产相机”等。

随后进入相机飞速发展的20世纪系列展厅,则是清晰地按照年代来划分。从1900年开始,每10年一个断代,除了有该时代所产出的世界各国的相机,墙上还有主人悉心收藏的该时代重要事件的黑白老照片。

这些相机多是家族传承留世,保存完好,有些是贵族的私人定制,有些背部还可发现主人用漂亮的花体英文签下的名字。

它们品相完好,原版皮套等配件齐全,机械运转良好,多数都还能用。有些迷你型小相机,还配有一个小木匣,里面装着十几卷拇指盖大小的胶卷。

馆主的收藏很专业,不是零打碎敲的单机随意搜罗,而是成体系和规模的。例如产于英国1936年的“小王冠”,红、黄、蓝、黑、绿五色,全部集齐展出。还有纽扣大小的微型间谍机、一人多高的“巨无霸”相机、能水下拍摄的潜艇式军用相机等。

而且,馆中不少“世界之最”。例如“世界上最小的可换镜头相机”,“世界上最早款式的金属拍立得”等等。

而且,全馆目前展出的130多幅老照片,也很值得细细一看,按照年代分布到各厅,内容罕见。例如有打着赤膊的毕加索和女儿在夏天的温情合影,有欧洲贵族在泰坦尼克号的健身房里练习划艇,有1890年第一位“柯达女郎”……还有很多历史政要名人在武汉留下的珍贵影像,不少是首次公开曝光。

 

【主人是谁】

实在太好奇了,究竟谁是它们的主人?他又究竟从何种渠道收集到它们?

记者联系该馆负责人一个月时间,最终无缘得见藏主。但从收藏家本人公司的高层,获得了一些碎片信息。

藏家是湖北籍贯商人,几十年来以“目遥目先生”的雅号从事收藏,主要题材是照相机和名人扑克牌。

他的照相机藏品数量蔚为壮观,千部有余,年代跨度足有150年,基本涵盖了整个人类相机发展历史的大部分。

他为了收集老相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几十年在世界各地奔走,只要是与相机相关的国际大型收藏拍卖会,他基本都不会错过,多数是在欧洲。上个月刚刚才拍回了200多件。

藏家在省内外构建有多处专业藏室,用于存放这些古董相机,极少示人。此次是为了帮助东湖创五A景区,增添一处“新奇特”的文化项目,才慷慨拿出私藏,在楚街建馆,长期免费供市民参观鉴赏。

楚街目前刚刚布展的第一期,只是占到其中十分之一不到,而且多数“镇馆”珍品都未拿出来。今后有计划做二期、三期的布展,届时估计整条楚街都不够摆。

虽然尚未正式挂牌开馆,但市民是可以进去观赏的。等天气凉快,去看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