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萤记》

(2013-09-05 14:44:34)
标签:

萤火虫

武汉

休闲

分类: 有意思的采访

【发表在9月5日第183期《大武汉》杂志】

 

中国研究萤火虫第一人
盼望完成《武汉萤火虫图谱》

 

记者 高婷婷 图片提供 付新华

http://s13/mw690/637b16f8gx6CpEJCbmY9c&690

 

这次采访做完,作为一个武汉的媒体人,我很汗颜。

采访对象是全国研究萤火虫最权威的专家,华中农业大学,35岁的付新华副教授,儒雅敏锐,快语直率。8月,正值他最忙碌的时光,野外寻萤活动的密集期。他匆忙奔走于全国各地,“我只能给你一个小时。”

他的研究室在华中农业大学的一栋林荫浓密的四层旧楼里,桌上摆着一盒子今年刚采集的武汉萤的标本,来自鄂南。“新发现的一个萤火虫带,是武汉萤,数量非常多,比江夏那边还多出一倍。”出于保护,付教授不肯透露具体地点,但掩饰不住兴奋地给我看他拍摄的照片,灿若星河,估摸着怕是有上千只。

他是我国第一个萤火虫学科博士,不仅发现并命名了武汉萤,还命名了雷氏萤、穹宇萤等多种萤火虫。四个月前,他刚刚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萤火虫自然保护研究中心——而在日本,萤火虫民间保护组织有1000多个。

为何中国一直无人关注萤火虫?“它既不是害虫,也不是啥天敌,研究它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他说。

 

【寻萤收获】

虽然对萤火虫来说,今年明显不是个好的年份,“太干旱了,估计明年的萤火虫状况都不会太好。”可付教授仍然收获不小。他今年寻萤最顺利、收获最大是四月在海南,发现蛮珍稀的品种,并拿出了《海南首份萤火虫报告》。

今年他还去了深圳、广西、福建的红树林寻找萤火虫,也做出了《中国珍稀红树林萤火虫报告》。

此前,他还曾编撰过《南京萤火虫图谱》,虽然出于对萤火虫的保护,没有对公众发布,但也为当地今后建立萤火虫保护区奠定了基础。

逐一翻看这些《某某地萤火虫调查报告》,对当地已发现的萤火虫品种、分布地的精确经纬座标、栖息环境分析、生物特征等,都有较详尽的记载,图片清晰生动。

“我是全国拍萤火虫技术最好的人咯!”付教授拍的萤火虫世界令人惊叹,发光如星子的卵群、飘动如银河的萤火虫带、仿若微观世界的幼虫吃蜗牛……他的名片非常漂亮,就是他拍的两张萤火虫照片。

普通人若想追随教授的脚步去寻找野生萤火虫,是比较困难的,成功率很低。“若想赏萤,国内目前比较出名的是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四川天台山,数量很多,容易欣赏。”

 

【为何没有武汉萤火虫报告】

我好奇地问,你的研究基地在武汉,湖北的水栖萤火虫数量几乎占了全球一半,为何没有《湖北萤火虫调查报告》?或者,围绕武汉一地做的图谱?

教授无奈地说,因为寻萤是一项时间短、范围大的乡野调查活动。每一地萤火虫的活跃期仅仅20来天,凭借他一人去翻山越涧,是无法完成这么巨大的工作量,需要发动民间的力量。这几份报告,都是在上海、南京等大报媒体的协助下完成,并独家发布。

例如南京,当地的一家报纸,招募了10支民间志愿者队伍,接受了付教授的科学寻萤培训,并且有社会众多企业的资金支持;寻萤队伍们跑遍了南京周边诸多山丘,把拍摄发现、采集的标本都汇集到他这里,共同完成了这份报告。

而武汉,很可惜,他至今未找到一家愿意携手来做这一切的媒体。“整个环保意识的氛围还不够浓。”

付新华有个梦想,希望能将全中国的萤火虫种类统计在册。

在他研究之前,只有上个世纪初期的一本老文献,粗略记载有中国的十几种萤火虫。他后来主要参看的,是台湾的萤火虫研究专著,因为地域接近,有借鉴性。

据他估计,我国的萤火虫数量,包括台湾在内,大概有200到300种左右。他辛苦跑了13年,已经掌握了70多种。“估计还要20来年吧。”可现实残酷的是,伴随全球气候环境的恶化,加上国内的城市化进程,萤火虫的消失速度,都快赶上马尔代夫了。

消失有多快?据付新华观察,四川地区存在同步发光萤火虫、多光点萤、水栖萤火虫等珍稀种群,但3年之间,部分地区的萤火虫种群下降了50%-70%。

湖北若再不统计,恐怕短短数年之后,人们再也无法得知。

付新华去年在江夏发现的一个萤火虫山谷,今年再去,已经因为当地修路进山,而数量大不如前。

更尴尬的是,付教授成立的“萤火虫自然保护中心”,通过微博,已经在全国各地成立了13支民间“寻萤队”,其中没有一支是武汉的。

 

【湖北建首个萤火虫保护区】

幸好,有一个湖北的企业家,慷慨解囊与他合作,想把自己的家乡还复到他幼年时的美丽自然模样——付新华透露说已经和湖北钰龙集团携手,在汉川的黄龙湖,打造中国内地首个公益性萤火虫繁育基地及保护区。

今年10月份,中国首个萤火虫繁育基地及实验室将建成,并对全国所有媒体开放“让大家亲眼看看我们是如何饲养萤火虫的,破除很多网上把野生虫抓来说是养殖虫的谎言。”两年后,将接受公众预约参观,“当然要遵守园区规则,车全部停在外围等等”;5年后,付新华争取把保护区内的萤火虫数量,从零提升到10只每平方米。

目前全国不少地方建设萤火虫公园等等,因为无法掌握萤火虫的大规模饲养繁殖技术,而只能抓野生萤火虫来充数。而因为萤火虫是对环境相当敏感的昆虫,常常死伤大半。他们常去地是广西、江西、四川、云南等,雇佣当地农民上山捕萤,抓着抓着,萤火虫就彻底从当地消失了。

那么,付新华正着手建立的萤火虫保护区,和这种打着萤火虫幌子的商业旅游项目有啥不同?

“保护区里的萤火虫,一定是本地种类,我们要依靠改善自然条件和人工饲养的方法,把它的种群数量恢复提升起来。”比如黄龙湖,原本就有两种珍稀的水栖萤火虫。这次保护区内,主要繁育的,也是当地水栖萤火虫雷氏萤和条背萤,并着手恢复濒临灭绝的武汉萤。

对公众而言,遵守规则,限制人数,科学赏萤,并不会对萤火虫造成灾难性的影响,还会对孩子们的环保教育有大的帮助。在日本、台湾、马来西亚等都有众多赏萤保护区。

 

【它们可不是吃素的】

为何别的萤火虫公园无法繁育萤火虫?

“目前,全国只有我一人可以大规模去繁育萤火虫。”付新华坦率说,想要养殖萤火虫,必须好好研究它和它的栖息地、饮食习惯、雌雄交流等。其实每一种萤火虫的生存繁殖要求都不同,很复杂。

付新华的养虫室就在他办公室的地下一层,两间约10平米的狭小房间里,密密麻麻摆满了各色白色塑料盒和输送氧气的水生养殖箱。几名研究员正在用毛笔、剪刀等细致地工作。

“喏,刚出生的萤火虫宝宝。”在哪儿?它们比刚出壳的蚕宝宝还要细小地多,在白白的棉花上几乎看不见。饭盒大小的盒子对它们来说,简直是巨大的宫殿,也只可限养15只。

不含卵,养虫室目前有3000多只萤火虫,涵盖水栖、陆栖、半水生型一共有十几个品种,技术都已成熟。

每年付新华外出寻萤时,都会安排学生值班,“每天照顾它们要花费至少4个小时。”首先是喂食,萤火虫可不是吃素的,它们喜欢新鲜的肉食,有的吃蜗牛、有的吃螺,吃蚯蚓,各有不同。还要测量它们的一些生物学数据等。

有些萤火虫的卵和蛹都会发亮,夜里莹莹可爱。“一年四季这里都有萤火虫出来,包括冬季。”

 

【寻萤,与时间赛跑】

与时间赛跑的寻萤者很辛苦,他们像日本追逐樱花一样,从南到西至北:每年4月起,从中国最温暖的海南开始,萤火虫慢慢活跃,然后是广东、广西……到了11月底,四川部分山区的萤火虫也藏起来,才宣告一个寻萤季的结束。

我们所看到那漫天飞舞的萤火虫,已是不吃不喝的成虫,它历经了10个月的躲藏,最终只有7天的命。整个群落的繁殖活跃期,也只有短短的20天。

更让付新华他们寻萤者头疼的是,因为“雄先出、雌后出”的规则,这20天,你还无法幸运地一次性观测到幼虫、雌虫、雄虫,往往只能遇到单一种。所以,想彻底研究清楚一地的品种,要频繁去多次。

本以为观测萤火虫是夜里的活儿,白天可以睡觉。“不行啊,白天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最累是踩点,一座陌生的山,要开车把整座山跑遍,根据经验挑选最有可能发现萤火虫的位点,标上A、B、C点等。下午4点多就要吃饭,5点准时出发,太阳落山前赶到A点,如果没有发现,立即要赶往B点;如果有,要停下来观测一晚上……一座山往往要呆4天多。

观测萤火虫,多在炎热的夏季夜晚,蹲在野草茂盛或是溪涧边,蚊子多,毒蛇也常出没。付新华的妻子特意为他备了一双防蛇靴。

关键是要熬夜,付新华观测它们,常常一蹲就是一整晚。他很忙碌,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拍摄、统计数量、分析脉冲、测量湿度和温度、采集活体标本、研究环境里的天敌和食物、它们交流的行为等。

“萤火虫是不会叫的,它们的交流主要依靠发光。”雌虫的发光频率低于雄虫。

萤火虫如果发现你蹲在草堆里,它们不会飞迁到另一地吗?

付教授解释说,萤火虫群落基本不会迁徙,因为雌虫不善飞,多趴在草丛里,而飞起的雄虫不会离开雌虫太远,如同风筝。

 

【一起来帮助调查吧】

在武汉生活的人们,已经很难看到萤火虫了。究竟有哪些因素导致它们的消失?

它们很敏感,一切破坏环境的举措都会影响到它们。例如湖塘岸边被水泥化,湿地功能不存;城市过多的灯光,干扰它们发光寻偶;农药和灭蚊药的喷洒;湖塘养鱼太多,抢夺螺蛳等天然食物;日趋恶劣的全球气候……

更让人伤心的,是人类基于商业化的泛滥捕捉。

如果你真心喜欢萤火虫,请拒绝去网上购买那些野生捕来的萤火虫——请让它们自然繁衍;请在微博上参加付教授倡导的“萤火虫自然保护研究中心”,申请成为其中的一名“护萤者”或“寻萤者”吧。

如果你是一名热爱大自然的驴友,偶然遇到过萤火虫,请帮助付教授来完成中国的萤火虫调查,做一名公民科学家吧。

具体做法,在他今年刚出的新书《故乡的微光——中国萤火虫指南》里有详细说明:

“如果你夏季晚上能采集到4到5只萤火虫,请装在小管子里,用医用酒精泡起来,再写上小标签,邮寄给我们,这会极大地帮助我们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中国萤火虫的种类和分布,拯救珍稀萤火虫。

如果有企业或个人愿意协助付教授完成《武汉萤火虫图谱》的,请在新浪微博 @寻萤者付新华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