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源纸事——民间力量对一个濒危古法作坊的挽救

标签:
非遗造纸作坊古法驴友 |
分类: 有意思的采访 |
漳源纸事
——民间力量对一个濒危古法作坊的挽救
【刊登于2013年8月5日《大武汉》杂志】
记者 高婷婷 图片 拾穗者提供
对一个藏于深山峡谷、濒于消失的古法作坊,拼命扶持拉扯,为它寻找活路。坚持8年,不是玩笑。
我见到这群执着的民间志愿者们,是在一个尼泊尔旅游的湖北推广会上。
一个小小的角落里,一张朴素简单的桌子,精心地摆着一摞新出炉的手工纸张。它们有色泽,或浅黄或米灰;它们有硬度,抖抖会有哗啦哗啦的声音;它们有香气,淡淡的草木的气息。
“尼泊尔是造纸王国,手工制的瑞香纸世界闻名,所以想借这个平台,来宣传一下湖北作坊的古法造纸。”
这个民间文化保护志愿者团体叫“拾穗者”,在襄樊,一共15人,最年轻的成员40岁,年龄最大者74岁。他们用相机聚焦,用DV记录城市的变迁,力图唤起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拾穗者的发起人和牵头人叫李秀桦。他向我如数家珍地介绍桌上的每一张纸。
它们都是产自湖北省襄樊一个深山里的手工作坊。“漳纸1号”100%纯竹原料,色泽古朴,薄且光滑;“漳纸2号”增加了20%的构树皮的原料,厚一些,韧性增强许多,但纸色暗沉,也粗糙了一些。
和几乎毫无瑕疵的工业纸张相比,这些出自家族作坊的纸,天然植物的质感和参差纹路的美感,让人禁不住摩挲不已。
“可惜,这个百年老作坊,快要支撑不住了。”李秀桦无奈地说。
【峡谷底的纸工坊】
8年前,爱好摄影的李秀桦还是个独立的背包客,喜欢露营,喜欢摄制DV。
偶然一次,他在当地报上看到一则小消息,按文中的描述,果然在南漳县薛坪镇深深的山谷里找到了一处古法造纸作坊。
寻找此地颇为不易,交通极为不便。盘山的羊肠小道,坡度很大,几乎是从山顶垂直降到峡谷底部。听当地人取的土地名就知道,“蛇倒退”、“鬼掉魂”。一侧是悬崖峭壁,一侧撩开竹林即下临深渊。
“沿途峡谷风景很漂亮,还有一个侗寨,很有与世隔绝的感觉。”
李秀桦找到它,当地叫龙王冲村。峡谷里2公里长的河岸上分布有三个纸厂,上场、中场、下场。
主人陈廷彬,80多岁,人称陈三爷,已是作坊古法造纸的第7代传人,一家人靠着这漫山遍野的毛竹林、丰沛的河水能量,造纸为生,挖山石烧制石灰来沤制毛竹。
陈三爷记忆力很好,能清楚讲出两百年家族历史,光绪7年始建的石制陈家祖屋的故事。陈三爷的手艺传承给了女婿,李秀桦观看了古法造纸的全过程,“一根毛竹的72般变化”,让他难以忘记。
旧时,这里主要制作民俗用纸,即“火纸”“土纸”,村民背到山上的市集去换取油盐米醋。娃娃们也用这纸描红写字。
听村民说,这纸烧成灰,还能药用止血。
纸作坊兴盛时,村民们把纸背到县里,销售给施庆来和邹聚昌两家铺子,或从武安镇装船贩运。陈家也曾有土纸字号叫“瑞昌祥”,还改过“同兴胜”。
如今,陈姓村落的年轻人已经多数都外出大山谋生,造纸的收入太过微薄,常处于停工状态,已经濒临衰亡。
李秀桦预感“它10年内必定会消失”,于是回家赶紧四处张罗,2005年成立了一个临时小剧组去拍摄它,全程记录陈家人造纸的工艺“我觉得记录也是一种保护。”
没想到,第二年他制作的DV纪录片《漳源纸事》获第29届东京JVC录影节优秀作品奖,并让漳源纸被录入了日本版的《中国古纸谱》。
而漳源纸作坊,却未能因为此次纪录片而焕发生机。沿河的三个纸厂,垮得只剩中场一个了,最老的祖屋也垮塌,更多的年轻人搬到了镇上生活。
而李秀桦此时已成立了一个致力于传统文化保护的民间团体“拾穗者”,有更多力量的支持,让他决挽救纸作坊。
【一根毛竹的72般变化】
究竟手工造纸有怎样的魅力,值得费力挽救?
据悉,我们平时所使用的工业造纸的寿命很短,几十年就会发黄变脆,邮票收藏都有“百年碎”的担忧。美国国立博物馆的藏书,都会用高科技脱酸,才能长久保存。而宣纸等中国传统手工造纸,被誉为“长寿千年旷世绝”。
而就手工造纸工艺本身,蕴含的民间智慧沉淀就值得好好保护。
一张纸,几乎要耗费一年的功夫。
按明朝典籍《天工开物》对造纸术的记载,流程包括砍竹、浸竹、斩竹、干打、湿打、抄纸、榨纸、松纸、焙纸等。
陈家作坊的造纸流程,基本与此相同。每个环节,陈三爷都能说出窍门和讲究。
例如,“砍竹”不是四季皆可,而只能用清明前后一周内的嫩竹子,构树皮也只能用春天生长的新皮。
陈家作坊里的设备非常原始,非竹即木,木屋外即是两个10平米的石灰池。
砍下的竹子,正是扔进这两口石灰池,需经过2到3个月的时间,沤制腐烂为止,然后捞出,截成5尺5寸长短;然后用原始的舂碓,在水力的带动下一下一下地槌烂,木屋外的水车就是免费的动力系统,毛竹已成絮状……
最难的是“捞纸”,这个非经年累月的手上揣摩不能成活儿。据说,抄纸工匠在槽边重复舀水、抬起竹帘等动作,每次承受的重量足达20公斤。
《天工开物》称“抄纸”为“荡料入帘”,并总结出了“柔轻拍浪”、“持帘迎浪而上”、“抄浆着帘的一瞬间震动纸帘”这三大关键步骤。抄得太薄或太厚,都会降低成纸率。
即便是很熟练的抄纸工人,一天也只能抄到1500张左右。
古法造纸对环境的破坏很小,腐烂竹子用的是石灰水,在生产过程中已降解和蒸发。而现代造纸为了大幅提升造纸的速度,多用剧烈的浓硫酸和盐酸,所以纸张寿命不长,还污染环境。
【民间的梦想】
如何让纸民们能坚守家园、继续从事古法造纸?解决生计窘迫是迫在眉睫。
“拾穗者”们先自筹资金,每月按时发放一千元给陈三爷,希望能维持工坊的日常运转。然后,他们成立了一个叫“漳河源自然生态旅游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组”。
国内一家杂志帮他们提出了一个概念,“中国最美手工私游地”,让李秀桦眼前一亮。
如果能有一些驴友们前往游玩,食宿费用加上购买纸张纪念品,大抵就应该能支撑作坊了。
“拾穗者”们顿时振奋起来,四处募集得来5万多元,开始修缮陈家作坊的旅游食宿硬件。修桥花了2万,修厕所花了1万多,还在老房子里做了个陈列室……
他们用作坊的竹纸绘制了“漳纸工坊自助旅行地图”,欢迎热爱纯净自然和民间工艺的驴友们前往“徒步、登山、溯溪、游泳、露营、点篝火、喝土酒、亲手做手工竹纸、住百年老宅、听水声蝉鸣……”
一时间,吸引了不少好奇的驴友们纷纷自驾前往。虽然去此地不算容易,从武汉开车过去,高速要走5个多小时,然后徒步山路1个多小时。大家还是背着帐篷,穿着溯溪鞋去探险。
渐渐的,“拾穗者”们又苦恼了。因为此地是湖北省自然保护的核心区,他们不希望因为商业开发而破坏原生态环境。于是他们在地图上补充,“15人的团队住宿和40人的露营”。
而且,他们也不希望纸工坊只是成为一个“非遗活态传承”的秀场,只是表演给驴友们看看。工坊最终的生命力,在于纸的销路。
李秀桦曾带着陈家人,去全国各地走访造纸达人,将工艺精细化,尝试从民俗用纸向艺术用纸的方向转型。
手工纸成本太高。大家尝试在淘宝网上“卖纸”,97*43的大号纸10元一张,小的纸5元,销路零落。大家又动脑筋,印制现代中国书画、打印摄影黑白作品、剪纸、灯笼、做笔记本……
李秀桦们会如此坚持,因为之前他们曾成功“救活”了两个文化项目:
一个是发现深山无人知的南漳古山寨,他们把它的美推到公众眼前,后来有上市公司介入开发旅游,如今已是国家4A级风景区。二是老河口木板年画,帮80多岁的老艺人申请非遗,从市级、省级再到国家级,现在老人和他的手艺都活得挺好。
为此,他们曾得到过“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的表彰。
对漳源纸工坊,“拾穗者”们已经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