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小蛮
高小蛮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25
  • 关注人气: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喝茶的窝子(上)

(2013-07-14 13:57:42)
标签:

喝茶

圈子

武汉

美食

分类: 高记铺子[专栏]

发表于2013年7月5日《大武汉》杂志“高小蛮专栏”。

 

一个人如何能有大把的好朋友?我的经验是,好奇心强,爱好就多,朋友就多——当然前提你得是个好人,是个有趣味的人。

若闲来无事,把自己的朋友们画成一张图谱,是件有趣的事:你会惊讶自己的记忆力,对朋友,不论你认识他多久了,你都能飞快地想起:时间,地点,因为玩哪一种爱好结交了A,后来在A组织的一场趴上,与B相谈甚欢,又因为去C的小农场参观,与D相见恨晚……延伸出一个个复杂的枝枝蔓蔓。

十年积累的朋友圈,如今已像一个生机勃勃自觉发酵的大面团,换一个非食物的说法,像一株在海底不断缓慢生长的珊瑚树——只要你保持海水的清透纯净,折射入阳光的温暖,给它时间,它不会停止生长或者萎缩,而且越来越艳丽。

这种朋友圈,是自然的,是健康的,是丰富有惊喜的。和花多少万挤入EMBA班去故意找一帮“资源型朋友”完全不同,后者不是交友,是生意。

今天和大家分享我朋友圈中的一个小枝杈,因喝茶而结缘的朋友们。

 

【H师傅】

我学喝茶是拜了师的,H师傅。

70后男人,素衫瘦骨,眼睛明亮清澈,初识者会感觉有刺骨的冷气场,像外科医生。

喝茶圈子里能侃侃而谈的人太多,谈茶角度多是仰视,很少能平视或俯视的,H师傅是后者。看H师傅盲品评鉴一款茶,就像看了一小段《鉴证实录》。

因为他在圈内颇有名气,常有人带不认识的茶来“踢馆”:从一个小塑料袋里,倒出一堆干枯扭曲的黑乎乎茶叶,没有任何的言语介绍,盯着H师傅,“什么茶?”。煮水,泡茶,品鉴,师傅眉微皱,极其专注和认真。我们一票学生在旁边闷声看着,心里轻松得很,相信咱师傅能抓住所有细微特征和差别。

几分钟的默场后,H师傅开口,聊聊数语,句句干货:此茶的工艺原型,叶子产地、大致年份、香气和口感的特征、甚至采摘和制茶中的瑕疵……来者多非典型性的名茶,有些是人为仿冒的古茶,还有跨产地品种的实验性产品,都逃不过H师傅那双清澈冷冰冰的眼睛。

我心里暗暗称奇,心想师父这双X光眼,如果用来鉴定古董,怕是马未都要找他拜把子。

 

【当铺考试】

后来听说,H师父以前可没有这么道骨仙风,也是在滚滚红尘中摸爬滚打出来的。

他早年去深圳一家最大当铺应聘钟表鉴定师,层层筛选,最后一关还剩5人,每人面前放一块貌似欧米伽的旧手表,要你写评估报告。

H师傅把那块表拆成了一桌子零碎,又仔细拼好,认真写,表壳是哪一年出产的某款欧米伽的,机芯是用哪款次名表顶替的,表扣是崭新做旧高仿的……最后宣布结果,这一块表,果真是瞎七搭八其它的表部件拼凑的。师傅答对了80%,唯一入选。

从鉴定名表跨行到鉴定茶叶,其实融汇相通,靠的都是师傅显微镜般的超强观察力,丰富的见识及非人的记忆力。粗枝大叶的人,不要碰鉴定这活。

美食家其实也是鉴定师的一种,能记住各种等级食材微妙的香气和口感差别。沈宏非就是超级细节捕手,几年前,我和他坐车从武昌去汉口吃宵夜,刚过二桥不久,他吸溜吸溜鼻子说,汉口的空气味道和武昌不一样啊。

 

【富婆旅行团】

还是来说H师傅。后来我们聚会的小茶楼越来越多人,尤其从某某湖高端家属区跑来一堆富婆。喝茶对她们来说,是和做指甲一样打发时间的消遣之一。

她们听说H师傅曾在大当铺做过鉴定师,非要把手臂上、耳朵上的翠玉手镯耳环,取下来让师傅给估个价。师傅说了一个价格,让B太太得意非常;结果师傅格格地笑了,又说了一个不到1/10的数字,B太太的脸顿时黑了下来,这是在深圳能买到相同素质玉器的价格。

原来,H师傅在深圳工作时,周末也没闲着,常去当地的玉器市场转悠,给自己X光鉴定生涯又增添了“玉器”这个门类。深圳有全亚洲最大的玉器加工集散地,但市场良莠不齐,没有懂行的人带着去,就等着被骗。

这一下爆了马蜂窝,这群太太吵着闹着非要H师傅带她们,去深圳走一趟,淘些玉器首饰回来。

听说回来后,有人花2000元买的镯子,在武汉找人看,真能卖出18000元。有人怂恿H老师,直接开个玉器店好了,或者干脆专门经营一个武汉的富婆旅行团,专门带她们去淘玉器、名表啥的。老师不做,依然泡茶。

 

【种茶开店】

幸好我们这最早的一班弟子,是真心爱茶。

这个班没有外面那些所谓学茶班的花架子,我们不模仿茶艺的泡茶招式等等,只专心品鉴各路地道好茶,在舌尖上树立标准。

H老师不是拿茶楼里的商品茶教我们如何品鉴,而是拿出各大茶厂邮寄给他鉴定的纯正样茶,红黄白黑绿,天南海北喝了几十种,香气缤纷,才知茶的世界多么丰富奇妙。

稀有好茶数量都很少,常常只有几泡,所以我从不缺课,生怕错过了,平生再难喝到。算下来,付的一点子学费,抵不上茶资一半。

班上的同学,脑子灵活,和我纯为自己爱喝不同,不少人把所学快速地转换成了生意:有人去黄陂承包了山头种绿茶,又请来杭州的老师傅,愣是做出了龙井的味儿;有人在珞狮南路繁华大街边,开起了韵味十足的女人们喜欢呆的茶楼。

这个喝茶的圈子,后来又发酵膨大,我遇到哪些有趣?(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九头鸟茶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