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0日《难辞其旧》上
(2013-01-28 17:35:27)
标签:
武汉 |
分类: 高记铺子[专栏] |
难辞其旧(上)
高小蛮
我不爱逛街,因为想买一件不普通的东西,逛街效率很低。我买的一屋子妈妈嘴里“没用的”东西,准确来说,它们都是玩具,属于大人的玩具。
这个习惯的起源,应该追溯到10年前,从我开始上班赚钱时起,当时还没有攒钱买房买车周游世界的宏大愿景,也从来没有勒紧裤腰带买奢侈包和化妆品的癖好。我那时就像个Man一样,花钱只为讨自己欢心。
【物壹】
刚上班,坐公交,一次遇到有男生提了个机械怪物上来,到站下车,咔嚓几下,变形金刚么?展开原来是辆迷你折叠自行车,一米八的男生骑在上面挺滑稽的,速度还不慢。
忽然想起,10岁时的我,就曾见过这东西,坐三峡游船参加夏令营,到了重庆,一对英国人上岸打开包裹,拉开折叠车身,在瓷器口弯曲小巷中一骑绝尘,我目瞪口呆。我那时还无法预测到,10年后我能租车自驾在南半球满地乱窜,这便携式的小物,是当时我对自由行的全部想象。
家卫老师说得对,世间每一场偶遇,都是久别重逢。
2003年在武汉寻找它还颇费一番功夫,因为淘宝刚开,名不见经传。只能拿出记者的本事四处打听,发现水果湖有一家美国大行的代理,花近700元买了一辆红艳艳小车,属于第一代的折叠车,粗壮车身,没有避震,不像后来宝马出的碳纤维自行车那样超轻。
满心欢喜,我为了它,从懒人变成了运动达人。每天坚持从青山骑车去东湖报社。到了报社大门口,别人自行车都纷纷停棚,我的车没有锁,当着保安的面花半分钟把它折叠成一团,假装轻松一手拎,大摇大摆进电梯。电梯里,平时沉默的领导们,纷纷亲切垂询,哟,这是个什么玩意?暗心里爽。
对噢,我10年前买的折叠自行车和去年刚买的小小车,都是有“报社第一辆”头衔的怪物,不买寻常车。就像我对LV包无感,不是因为我对奢侈品有啥傲慢与偏见,很简单,我是少数派,讨厌和数以万计的女人们背一样的包而已。
坚持骑了三个月,体瘦人疲,重新坐回公交。加上武汉没啥赏心悦目又安全清新的自行车道,它渐渐沦为爸爸的买菜车,又嫌它无法载人和运货,如今在阳台上接灰尘。
【物贰】
2003年对我这种爱买稀奇古怪的人来说,是个历史性的年份,淘宝网开张。
那一年夏天,我去杭州出差,顺便去找同学A玩。她在阿里巴巴上班,刚刚被调派到新开的淘宝,负责七个频道。阿里巴巴当时正如八月的向日葵般盛放,淘宝还刚似三月的芽苗般稚嫩。那栋写字楼很普通,办公区域朴实不算宽敞,听说不时还停个电,马云也常拿着扇子走来走去。
没想到,这网后来成了我翻找玩具的最大仓库。
提问,你从淘宝网上买过最离谱的东西是什么?
我究竟为什么会买一张面积足有5平米的德国进口大跳床,关于动机已经记不清了。是因为听信谣言它比跳绳更减肥,所谓“挺胸收腹脖子长,腰细身直气质好”?是因为院子外的枣树太高,头一年打不够的枣子都被鸟啄烂了,我想蹦弹着去摘?是因为路过商场儿童乐园眼馋那些小子们在空中翻腾,自己想弄一个?是因为采访过酒店的水床,想亲手改造出一张更有弹性的奇怪圆床?……
只记得当时玩淘宝的人少,物流公司仓库里都是大件的厂家拖货,服务极差,不给我送货上门,害得我从汉口一个角落仓库里,拖着快60斤的木板钉箱大包裹,走了300多米远才到了大街上拦出租。
回家满头大汗组装,那大圆蹦床比餐桌还大,小心翼翼蹦了几下,真结实——正想大蹦特蹦,我忽然发现一个大疏漏,没有防护网啊!如果我一用力,方向一歪,会蹦出圈,摔在茶几上或砸倒电视机。拖到院子里试,一样的问题,踩倒一片牡丹花或压断一片竹子。
空放了几个星期,妈妈用它摊晒萝卜干和毛衣,爸爸开始琢磨它的“旧物改造”用途,比如把大弹簧都卸下来做个小沙发,把结实的帆布弄下来给八哥做个挡风小帐篷啥的。
最终,它被一个感兴趣的亲戚拖走了,至今下落不明。
直到去年,我在澳洲的洛恩小镇,看到海滩旁一大片隐藏在草地中的蹦床世界,看到人们腾挪跳跃,如同平底锅上翻炒的鸡蛋。回国给朋友们分享照片,有人感兴趣,说这个可以投资在武汉搞一个咧!手机上网一查,发现北京已经出现了大人可玩的蹦床乐园,说是眼下国际流行的健身方式,我顿时忿忿:你们早干嘛去了!我当年怎么这么超前呢?
【物叁】
我对球类运动的热情,隔一段日子就像抽风一样涌起一股子。可技术太烂,小区里最流行的羽毛球乒乓球圈子,都混不进去。人家善良不轰你,可你不能总把对手当捡球机陪练吧。
于是我思考,有哪种球类是一个人打的呢?
去健身房转转,发现一种叫壁球的运动,一个人被关在小屋里对着墙打得鼻青脸肿,好像大小S都迷恋过一阵。打了一阵,发现怪没趣的,没有对手,自己满屋捡球捡的腰酸背疼。
又思考,有哪种球类既可以一个人打、又不用老是捡球的呢?
这个荒唐的问题,居然真被我在运动用品商店里找到了答案:单人网球。
这种球很怪异,明明是个网球,上面偏偏像溜溜球一样“长”着一根皮筋。我在小区大院子里找了一块砖头,把皮筋绑上,买了个网球拍,开练。
那个爽啊,你只管咬牙往死里用劲挥,不管那球嗖地一声飞出去多遥远,数三下,它又会嗖地一声乖乖弹回来……而且有皮筋拽着,不用铁丝网护着,只要有片空地就能打。像我这种生手,5分钟都能练得正反手连打7、8个回合。
周围打羽毛球的邻居们看傻眼了,这是啥啊?
2003年,唱《青藏高原》的李娜比打网球的李娜名气大得多。
我得意地说,单人网球,不用花钱租场地,练臂力,不捡球,不腰疼。很快,小区中央的小广场、门栋口的停车道等等,迅速被“单人网球”队伍占领。
“单人网球”是我给它取的名字,专业班子知道,这东西,其实就是网球培训里的“练习球”。很便宜,人人可练,在李娜的家乡,它应该普及。
几个月后,小区的空地渐渐被打陀螺占领,我的单人网球推广计划渐渐被人遗忘,包括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