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年10月5日《我们该上怎样的葡萄酒课》

(2013-01-28 16:55:29)
标签:

美食

武汉

美酒

分类: 高记铺子[专栏]

我们该上怎样的葡萄酒课

高小蛮

 

喝酒究竟用不用上课?
即使你不是葡萄酒经销商、不是酿酒师、不是专业的品评师……你只想做一名普通的爱好者,花时间参加一些葡萄酒课堂,也能让你遥远崎岖的探索之路,减少一半路程和迷路的风险,发现更多奇妙和快乐。
当然,我这里说的是真正专业的优质葡萄酒课堂。有两种国内众多的“装矜葡萄酒课堂”,则会起到恰恰相反的作用,让你更加迷茫、以为自己更加无知、对葡萄酒更敬而远之。


【课堂A 型,空虚无聊的“炫耀范儿型装矜”】
这种貌似轻松随意的“品酒会+ 专家讲解”,我最怕参加,全场不让坐,不设吐酒桶。人人微醺,让红酒杯的高脚穿过食指与中指间,让杯肚握在手掌里,晃啊晃啊,举到半空中眯缝着眼,对旁边人啧啧说“看它的
挂杯度,条条美人腿,真是好酒!”
注意,这里有武汉人喝葡萄酒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一是拿杯子的姿势,用手掌托着杯肚会让酒温蹭蹭蹭地上升,人家设计酒杯子那么长的腿,就是给你捏的撒;二是大家惯用衡量白酒的“挂杯度”来衡量红酒,其实出现”美人腿”,除了说明酒精度高或是糖分高,啥也说明不了。
人人微醺的结果是,高声聊天如在中餐馆———邀请来的葡萄酒老师站在场内嘈杂的人群里,尴尬地拿着话筒。她声音太小,就像鱼缸里的鱼张嘴不出声。喝的啥酒?无人说得出,不过都当解决口渴的饮料喝完罢了。
我曾经在汉口参加过一场,老师是中国首位独立酒评人吴书仙女士,人们一拥而上请她签名、邀她合影……等身材娇小的她认真要拿着话筒给大家讲酒时,人们却充耳不闻。


【课堂B 型,让人头痛想睡的“炫耀知识型装矜”】
与A 型相比,这种课堂,优点是有浓度颇高的知识含量和专业度;但如同钱钟书的《管锥编》,人人崇拜却看不到两页就头痛。
授课老师一般是中国知识青年,靠苦读书才考到法国的好孩子,擅长死记硬背。从小没喝过葡萄酒,对它也没啥深厚的感情。后来只是由于法语好,恰逢法国要着力开发中国市场,于是半路出家,承担起葡萄酒导师角色。
老师会极力炫耀她的记忆力和法语能力,大量爆现的法语词贯穿始终,大大小小数十个法国酒庄的名字,让你满脑子都是嗡嗡的“RU”“JU”音。最关键的是,她会考试,要求你用法语默写一些鸡脚旮旯的酒庄名称。
老师对知识点的选择,多窄而深,缺乏横向比较和简单清晰的整体描述,加上提供的学习资料多无双语翻译———效果是,一大盆水泼下来,接到你碗里的只有浅浅一点。
上半年我参加了一个,一整天昏昏欲睡,最后法语默写的考试题目遭到学生抗议,现场换题。
喝葡萄酒是一趟愉快的旅程,如果有啥课堂让你感到情绪不适,请果断绕开它们。
遇到一位真正靠谱的老师要靠运气,如同遇到美酒,哪怕只短短一天的速成课,也会让你恍然大悟,回味无穷。我很幸运,遇到了三次。


【第一次】
三年前,我参加法国阿基坦大区在佳丽广场开设的课堂,属于初级侍酒师培训。一个白头发法国老头,用法语授课,翻译是个叫马琳的中国女孩,因为热爱葡萄酒而远赴波尔多学习,已是专家级学者,本身很有法国范儿,听说她私藏有一柜子的雪茄。翻译的专业度和理解力直接影响授课质量。
老师特意带来了一大盒整套专业的“酒鼻子”,给武汉的学员逐一嗅“黑醋栗”、“覆盆子”、“橡木桶”、“麝香”等上百种香气,都是葡萄酒里常见的香氛。配合嗅觉,他还给每个人发了几粒彩色小丸,是典型性味觉的体验。
“酒鼻子”对中国人品鉴葡萄酒真是太有用了,那些对大多数人来说颇为陌生的气味,想要把它从复杂的香气中抽丝剥茧找出来,不练不行。

【第二次】
7 月,遇到一个阿尔萨斯的葡萄酒大使授课,这个腼腆的法国男人,将浪漫有趣贯穿课堂。他和大家玩一种叫“中国肖像”的类比游戏,课堂上拿出5 款葡
萄酒,让大家盲品后,按感觉选择电影或音乐进行通感描述。例如“一款2010年的吉歌浓庄园先藤干红,给你的感觉,究竟是更像一支摇滚乐、一场歌剧还是一首萨克斯?”
或许我是天性好奇顽童的水瓶座,用游戏的方式授课对我来说,特别受用,
记忆深刻。


【第三次】
今年9 月的一场波尔多葡萄酒培训,让俺终于碰到了俺葡萄酒人生真正的灯塔级导师(@ 朱利安的葡萄酒世界)。这名在阿尔萨斯长大的法国男人,爱冲浪、爱葡萄酒,他的朋友里就有葡萄酒庄主。因为爱情,安家南宁,成为法国葡萄酒的快乐传播者。
他一口流利中文,无需翻译,句句靠谱,一天课程,醍醐灌顶。不仅化解了我多年来积累的对波尔多的种种误会,更让我开始步入规范品酒的正轨。
有多靠谱?品鉴葡萄酒,一桌中国人总是喝得不太愉快,因为各位表达出的品鉴结果南辕北辙,争吵无异,不欢而散。朱老师偏偏有办法让大家达成一致。
一杯酒你闻闻,我闻闻,有人说香气浓郁,有人说香气偏淡。朱老师说,请大家把杯子檐口对着下巴,能闻到就是“浓”;对准嘴唇,能闻到就是“中等浓度”;放在鼻子下才能闻到就是“淡”。此后的课程,大家对各款酒的香气评定出奇一致。
判断酒体色泽是深是浅呢?朱老师说,你把酒杯倾斜对准写了字的白纸,看得清的是“浅”,如被墨色遮盖的就是“深”。
酸度呢?朱老师耸耸肩说,你看你口腔产生的口水多不多,就能判断酸度高不高啰。
酒精度呢?感觉发热的程度啰……
一切似乎在他这里都变得“简单”。他并不仰视葡萄酒,因为从小喝到大,像武汉人对米酒一样如搭肩的朋友。
他还纠正了众多课堂里灌输的一些错误做法,比如品鉴香气,嗅这个动作,
很多人教我们要深吸一口气,他说不,你要像小狗一样嗅,短续的节奏,才不至于让你的鼻腔细胞麻痹,保持灵敏。
最后,端起酒杯,祝你早日遇到葡萄酒生涯里的朱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