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之侯王尊
(2022-04-06 08:09:04)| 分类: 读史札记 |
河之侯王尊
自古给山川封侯,大抵为仙家职掌,故人间帝王,从来是不敢给山川封侯的。但民间自有封神体系,只要是真正做了好事,老百姓就会自发的封而祀之。比如河侯王尊。
据明清《滑县志》载:
河侯祠在县南一里。汉东郡河决,太守王尊以身填之,水乃却。及卒,民为立河侯祠祀之。
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民封河侯的唯一记载了。生不用封万户侯,立祠便得祀千秋。这河侯祠自然是王尊独享之地,此外,考明清时期滑县的名宦祠,王尊亦同时列祀,可谓死后尊荣,千古无双。
话说西汉末期,有一年滑县黄河河道漫溢,冲决瓠子金堤,一时老弱奔走,满城惊惶。当时的东郡太守正是王尊,先是学习汉武帝经验,投白马,沉玉璧,祭祀河神,水势居然不减。王尊大怒,非要“以身填之”,自己跳下去以祀河神,亏得众人急忙拉住。那年头,这些祭神功课自然是必须做的,之后才是考验人力。于是王尊乃庐居堤上,亲自抗洪救灾,这河堤上一住,再拉也是拉不走了,众人扣头也是不走。等水盛堤坏,人尽奔呼,但见水激风生,王尊衣袂飞扬,犹如天神一般,在堤上岿然屹立,身边只有主簿一人,泣在身旁。这形象,这意志,非一般人所能为也,确实有鼓舞人心、振奋士气的巨大感染力。事后白马县三老朱英等人,具实言状,奏书朝廷,朝廷派员核察,真真切切,并无丝毫不实之语。于是皇帝诏曰:
“东郡河水盛长,毁坏金堤,未决三尺,百姓惶恐奔走。太守身当水冲,履咫尺之难,不避危殆,以安众心,吏民复还就作,水不为灾,朕甚嘉之。秩尊中二千石,加赐黄金二十斤。”
王尊做太守,本身就是二千石的秩俸,中二千石,则是此中之最高等级了。如此又过数年,王尊积劳成疾,不幸因公殉职。为表达感念之情,滑县人民自发组织起来,修筑河侯祠,以祭祀太守王尊。
此民封河侯之所由来也。
考王尊,字子赣,西汉末年涿郡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人。少小孤贫,在泽中给人放羊,偏喜读书,颇有宁戚饭牛的韵致。然后托人做了一个狱中小吏,从此进入仕途,一发而不可收。武做校尉能打仗,文做令守可安民,当真是纵横捭阖,文武全才。最后做到京兆尹之职,享真二千石的禄俸,可说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了。
纵观王尊一生,跌宕起伏,荡人心魄。既能力超群,功绩卓著,又性格刚迈,快意恩仇,就像官场里的一个大侠。细数起来,其经历凡七起七落,可谓荣辱升沉,花开花谢。这七起七落,叙述起来未免太长,且大致归纳如下:
一起,从容应对;一落,托病求学。
二起,怒杀豪强;二落,坐贼遭诬。
三起,以少胜多;三落,擅离部署。
四起,刚直相王;四落,胁迫被免。
五起,弹劾权臣;五落,谪迁病休。
六起,肃清盗匪;六落,慢接使臣。
七起,三老辨冤;七落,劳逝东郡。
这其中每一次的起落升沉,都称十分的快意有趣。倘得有闲人写成小说,或有钱人拍做影视,定然十分好看,吾其有待焉。
盖王尊性情豪迈,不惧生死,扶弱锄强,刚直不挠。自古观风,每见大臣多朴节;一朝临水,便从东郡验忠诚。
最后说说王尊留下的一个成语典故,叫“王尊叱驭”。
王尊任益州刺史时,一日行至邛崃山,山上有条路,叫“九折坂”,崎岖难行。原来的刺史王阳也曾来过,一见如此险峻,自谓身体发肤皆父母所给,当有尽孝之责,故不肯冒险,弃官而去。王尊乃问:这就是王阳当年所畏惧的道路吗?吏员称是。于是王尊大声呼喝车驾攀登而上,道:“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其风节气度,历历如见,后人便以“王尊叱驭”作为典故,来比喻忠于吏事,不避艰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