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嘉庚先生和南洋华侨机工
(四)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从来巾帼不让须眉。
在南洋,有着炎黄子孙血脉的华侨女同胞也是如此。
1938年12月,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接受宋子良在南洋征募机工的请求,在报上发表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第六号通告(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
华侨各界积极响应,急国家之急、应国家之需,成了爱国华侨们自觉遵循的天职。南洋许多女学生同样血气方刚、英气勃发,她们有的瞒着自己的父母,有的甚至女扮男装、如同当代花木兰,毅然决然回国,参加战时服务。
有位叫白雪娇的女学生(上图右二),生于1917年,逝世于2014年。祖籍是安溪,出生地在槟城(马来西亚),她曾就读陈嘉庚先生出资创办的集美中学和厦门大学。作为陈嘉庚先生的学生,深受其教诲,也极其钦佩陈先生的人品。21岁的白雪娇积极响应陈主席发出的号召,瞒着自己的父母,化名为施夏圭,报名参加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当时的日报上刊登了一封她留给父母亲的告别信,言辞非常感人。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人们纷纷撰文为她赞誉。
“亲爱的父母亲:
别了,现在什么也不能阻扰我投笔从戎了,我知道父母亲一向是通情达理的,对予女儿的行动,是不会有异议的。我之所以不别而行,实是女儿勇气不够的缘故,因为骨肉之情,总是难免的,我深恐突然提出这心思,母亲一定会故而流泪的
... ... 家是我所爱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 ...
。”
就这样,这位虽然名叫白雪娇的女学生,却一点也不娇气,她没有与父母亲人们告别,只留下了这封信,就在同学们、好友们的相送下,风尘仆仆、勇敢的踏上了回国战时服务之路。

在展览馆里,悬挂着两张照片,从她们烫着的卷发和文雅的衣装来看,这是两位非常文明、端庄、爽朗、美丽,却又有几分时尚的女性;她们也是有文化、有技能的现代女性。一个叫吴秀芬,生于1916年,祖籍是海南。一位叫陈侨珍,祖籍、出生地及生卒年都没有留下任何记载,也许这张照片是她在世上唯一还能寻找得到的珍贵留影。她们都响应了南侨总会陈嘉庚主席发出的征募号召,报名参加了“泰国华侨机工服务团”,并于1939年8 月到达广西桂林,在“机工卫生所”担任战地护士。
虽然资料中没有为她们的事迹作更多的介绍,但就凭她们敢脱下一身秀服,换上一身戎装,飒爽英姿,勇敢的走向硝烟滚滚的战场,勇敢的为将士们救死扶伤;她们就是女中英雄,她们就是人间天使,她们就是世上最美姐妹花。

还有一位女士,就是被伟大的女革命家何香凝先生誉为“巾帼英雄”的人。
她叫李月美,她的名字是一个充满优柔、女性十足的名字,但她却是抗日战争中当代版的花木兰。她有正规的驾驶执照,是合格的司机;她也懂得车辆机械维修,是合格的机修员;所以为了能直接上前线战地服务,她乔妆改变,女扮男装,并机智的骗过了身体检查,成功的被征募了。于1939年2月20日,正式加入槟城机器行回国服务技艺工程队,在昆明接受了严格的短期军事训练后,分配在贵州的“红十字会”担任司机。
滇缅公路贵州段,有着著名的山道二十四拐,那是最危险,随时有可能覆车的地段。而李月美就驾驶着车辆,在这曲曲弯弯的山道上飞驰,她和男司机一样,不知疲劳,不畏艰险,胆大心细,穿梭在连天炮火中,穿梭在滇缅公路的生死线上;一心只为“红十字会”能及时的多抢运战需医药物资,一心只为“红十字会”能尽快安全的多转运将士伤员。
最后,在运输途中,遭遇日军飞机连串轰炸,不幸车毁人负重伤,李月美已无法再担任驾驶员工作了,她不得不忍痛退出了司机运输行列。但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李月美,仍矢志不移,坚决不肯返回南洋;伤愈后她义无反顾的转入了“机工卫生所”,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白衣战士,继续在战地为抗日战争作出忘我的奉献。
这样的军中之花还有很多,白雪娇、吴秀芬、陈侨珍、李月美只是华侨百花丛中的代表,只是华侨巾帼群英中的代表。
她们本是娇艳的南洋之花,为了抗日事业,在祖国的土地上,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她们成了盛开的铿锵玫瑰,将青春热血的玫瑰花绽放得鲜艳美丽;她们是年轻的巾帼英雄,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在抗日的生死线上,将生命的青春礼花闪烁得神圣庄丽。生命诚可贵,为了抗日,为了胜利,她们却一切皆可抛。天地,因她们的添彩而骄傲;日月,因她们的增辉而自豪。我们后来人,怎能不为她们动容、怎能不为她们动情;怎能不缅怀她们、怎能不铭记她们。
站在这一朵朵铿锵玫瑰的面前,我扪心自问:如果是我,能有她们这样的勇气吗?我想,有的,我也会脱下秀服,换上戎装;飒爽英姿的走上战场,雄赳赳、气昂昂的出生入死;我也会成为闪烁生命光采的战地之花。为祖国而战、为民族而战、这是中国人的血性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