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先生和南洋华侨机工(一)

标签:
杂谈 |
,

陈嘉庚先生与南洋华侨机工
(一)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这天,我观看了“赤子功勋
一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展”,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南洋华侨们在抗日战争中同仇敌忾的爱国情结和义举,第一次了解到南洋华侨们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们慷慨激昂、赤胆忠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爱国主义精神。
“赤子功勋”是镌刻在一座纪念碑座上的四个大字, 这座碑叫“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
纪念碑位于云南昆明西山森林公园,这里山青水秀,景色明媚;鸟语花香、松柏环绕;是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建立,于1989年7月7日正式落成。纪念碑上的碑文说道:...
...
1939年,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下,3000多名热血奔腾的南洋华侨机工,满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毅然离别父母亲人,远涉重洋,回到祖国,投身于神圣的抗日救国服务工作。...
...
碑高9米,碑座高3米,9和3,这两个数字象征“9.3”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碑正面“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11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中熠熠生辉;碑顶端上镌刻着一个徽章,那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荣誉纪念章”;顶端还有四条横线,它们和底座四面的四块墨石,共同象征的是当年同心协力、英勇驱寇的四万万中国同胞;碑前有两层台阶,每层均为七级,象征“七
. 七”(七
. 七芦沟桥事变)抗战纪念;碑的两侧是两面旗帜,旗帜上有三个“七
. 七 ”纪念章,象征3000多名赤心忠胆、英勇坚贞回国抗日的南洋华侨机工;高3米的底座上“赤子功勋”是四个朱红色的大字,它们像一束束熊熊火炬,燃烧着醒目之光。“赤子功勋 一 南洋华侨机工加国抗日纪念展”也是由此而来。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到1938年时,丧心病狂的日冠长驱直入,并封锁、截断了中国与国际相联系的海上、陆地所有通道。平津告急!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告急!中国的抗日战争到了最危急的关头。
中国急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战争物资援助,所以必须要快速的打通一条国际通道,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了云南。1938年初,云南省主席龙云,在全省调集了10个民族的20多万筑路民工,开始修筑从云南昆明到畹町的滇缅公路。
修筑滇缅公路,地形非常曲折复杂,要穿越原始森林、要跨越崇山峻岭;要挖开中国最坚硬的山地,要淌过中国最急湍的河流。当时没有任何施工机械设备,全靠血肉之躯一锄一锄的挖,全靠血肉之躯一肩一肩的挑。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筑路民工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因为青壮年们都大多浴血在抗战沙场,后方留下的老人、妇女、孩子他们勇敢的成为了筑路的主力军;他们用佝偻、单薄、瘦弱的身躯,挺起了中华民族神圣的脊梁,要在世界最崎岖的山路上,修筑一条关系国家生死存亡、民族生死存亡的运输通道。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些筑路的老人、妇女和孩子是真正的英雄。他们逢山开山,逢水涉水,逢石劈石、逢崖凿崖。他们在急湍的怒江、澜沧江上架起了三座大型的钢索桥(见中图):惠通桥、昌淦桥、功果桥。这三座桥是国际盟友援华物资运输和滇缅抗战的“血线”要卡,也是保证滇缅公路在抗战运输中畅通的重要关卡。
下图就是滇缅公路在贵州的一段路,它是著名的山道弯弯二十四拐,筑路的英雄们就是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在这样高山深谷中,在这样陡峭崖壁上开出一条有关国家生死存亡的生命线。
从云南昆明到啘町,全长959.
4公里的滇缅公路,翻越了6座大山,穿过了8处悬崖峭壁,爬过了10个大坡,跨涉了5条江河,战胜了原始森林的疟瘴,只用了9个月的时间,就修筑完毕,它成功的连接了缅甸腊戌,为国际援助物资输入中国打开了通道。这条蜿蜒在崇山峻岭、原始森林、急湍河流上的公路,是英勇的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用优秀的华夏儿女用满腔赤诚,创造出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就是这群修筑滇缅公路的老幼妇们,以顶天立地的气概,让世界刮目相看。


前一篇:澄鉴堂石刻:文同与苏轼(下)
后一篇:陈嘉庚先生与南洋华侨机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