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库书房(上)

(2025-08-13 10:48:46)
标签:

杂谈

                            四库书房(上)
                                             四 库 书 房(上)

         在纪晓岚故居里,让我肃然起敬的还有“四库书房”,它非常醒目,是一个重要的厅堂。
         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的纪晓岚,是书房的主人,他为中华优秀古典文学编纂了一部至今为止篇幅最宏大、内容最浩瀚的伟大著作《四库全书》,他才真正称得上是对中国文化史有着重大贡献的伟大学者。我浏览着的书房,就是他当年编纂全书的地方,所以称之为《四库书房》。
 
        纪晓岚生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他的父亲及祖上都是朝廷官宦。雍正五年,纪晓岚三岁入学;雍正八年,纪晓岚六岁参加童子试,成绩优异,榜名高挂,他祖籍崔家庄的乡人们大声惊呼,说我们崔家庄有“神童”出山了。清乾隆八年参加科举,纪晓岚获得第一名;乾隆十二年24岁的他参加顺天府乡试夺魁,中第一名解元;乾隆十九年正科会试,纪晓岚得22名;会试后的再参加殿试,31岁的纪晓岚得二甲第四名,并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应试者必须是中二甲以上方能入翰林院;自此纪晓岚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十八世纪中后期,这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枢纽时期,而纪晓岚正是这个时期官方学术方面的主要领袖人物。由他主修、主纂的书籍很多:《平定两金川雅》、《平定两金川颂》、《历代官职表》、《契丹国志》、《河源纪略》、《热河志》、《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阅微草堂笔记》等等。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纪晓岚有一次到外省任职的机会,他被授予了贵州都匀知府,但乾隆帝不允。皇上认为纪晓岚这么出众的优秀文化人才到外省做个小官吏实在是大材小用,这样才华横溢的文笔高手,必须为朝廷所用、必须为皇帝所有,这样他的高学识、高智商才能有机会得到充分发挥。所以,乾隆爷一直将纪晓岚带在身边,不管是去热河、还是几次下江南,纪晓岚不是随驾陪同,就是在随驾陪同的路上。
        乾隆曾有诗自云:“平生结习最于诗”,而纪晓岚最擅长的恰恰就是赋诗撰对,他那些出口成章、华丽词藻的贺词颂歌,深得乾隆的欢欣和赏识。34岁时,纪晓岚在翰林院“散馆”考试中又名列一等,被授予了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左春房左庶子、充日讲起注官等职务。待到他36岁时,他的人生又来了个大飞跃,出任了山西乡试的正考官。从他24岁参加乡试,到他36岁任乡试主考官,仅仅12年,一个轮回便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纪晓岚真正尝试到人生中那种“春风得意马蹄轻”的快感。

                           四库书房(上)

          岂知,人生好比过山车,能攀上高峰,也就会跌入低谷。平步青云的纪晓岚竟然也遭遇了一场“失蹄”之难。
          那是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7月,此年纪晓岚45岁。当时发生了著名的“两淮盐引案”,涉案人是后被革职查办的原盐政使卢见曾。朝廷在查抄卢家时,发现其“家产仅有数十千,并无金银首饰。”见卢家如此洁好清贫,乾隆帝自是不信,知道其中必有人为诡密,下谕严切纠审。在严审中,卢见曾不得不招供出是纪晓岚通风报信于其孙:“两淮盐务有... ... 事,现正查办。”卢家方“先得信息,藏匿貲财”。
          原来纪晓岚的女儿是卢家孙媳妇,纪晓岚爱女心切,顾不得朝纲国纪,犯下泄密大罪,因受牵连而累之在劫难逃。
         怒不可竭的乾隆帝,一张圣旨将纪晓岚的“轻蹄”折断,撤职查办,流放新疆乌鲁木齐。

         流放本是一场凄楚的旅程,但纪晓岚终是性情中人,第一次远离朝廷的喧嚣,第一次远离了京都的红尘,特别是第一次远离了天子的羁绊限制;他如脱缰之马,见到了自由自在的天与地。加之新疆的山山水水,充满异域情调;天高地阔、万种旖旎风情,这让纪晓岚的心情大好特好。他可信马由缰,他可纵情山水,他可起居安适,他可自骋情怀;若不是后来乾隆帝接受了刘统勋的举荐,将纪晓岚召回京城总纂《四库全书》,纪晓岚在新疆三年玩得“嗨”起,早已“乐不思蜀”了。他从新疆回京的途中,居然一气挥笔而就,接连写出《乌鲁木齐杂诗》160首,可见他对新疆乌鲁木齐的爱之深、情之切。

                           四库书房(上)

       刘统勋何许人?乾隆帝怎么能轻易接受他举荐的人总纂《四库全书》。刘统勋系雍正二年的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军机大臣,直至宰相;为政40余年,廉洁正直、敢谏言,一直深得朝廷信任和重用。他为朝廷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一生,最后卒在了上朝的途中;乾隆为此大悲不舍,追授刘统勋为太傅、谥号文正。
        当时任内阁大学士的刘统勋正全面负责翰林院的选拔、举荐四库全书编纂人,当然乾隆帝自己也心如明镜般的知道,纪晓岚是总纂《四库全书》的最佳人选,除了他恐怕再难挑选出能担负此重任的人选了;有了刘统勋的极力举荐,乾隆帝正好顺水推舟、名正言顺的将发配戌边的纪晓岚速速召回京城。
       刘统勋是刘墉的父亲,是纪晓岚参加乾隆十二年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当年在他的主考中纪晓岚中了第一名解元,所以刘统勋认为举荐像纪晓岚这样的人才来任《四库全书》的总纂官,才是自己作为大学士对朝廷尽到的责任。而刘统勋的儿子刘墉,恰恰又是当年“两淮盐引案“的主审官,并奉旨对纪晓岚涉案加以严查重处,这父子俩与纪晓岚的交集也是历史上的一个大巧合。

       能任《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并顺利总纂成书,这是纪晓岚一生最值得弦耀和自豪的,也是他一生对国家、对历史文化的最大贡献,这个辉煌的功绩,在中华文学史上可彪炳千古。所以纪晓岚将举荐人刘统勋大学士视为自己的恩师,刘统勋逝世时,纪晓岚写了一幅至真深情的挽联:
                                          一  挽恩师、大学士刘统勋
                                    岱色苍茫众山小,天容惨澹大星沉

     纪晓岚与刘墉关系一直非常好,虽然刘墉曾查处过纪晓岚,但那是奉旨行事,他们的友谊没有因此中断、也没有因此产生隔晐。他们一向意气相投,一个善文、一个工书,两人最大的共同爱好是收藏砚台,纪晓岚还专门著写了《阅微草堂砚谱》一书。他们有时以砚台作为礼物相互赠送,但有时也为一个宝贝砚台争得死去活来,为砚台两人可相爱也可相杀。在《纪晓岚全集》中有一记载:嘉庆九年四月,纪晓岚上刘墉家溜弯儿,瞄中了刘家一方砚台,质地是“汉甘林瓦当”改制成的,刘墉非常喜欢,视其为珍,自是不舍得。纪晓岚岂管这么多,仗着自己年轻五岁,小老弟的“强健”身板,“抢”了就走。事后想着“老刘”在家气急败坏的样子,纪晓岚心中好不得意,还赶忙在砚侧刻下一溜铭文记之:“此砚石庵所常用。甲子四月,观弈道人攫取之。”(刘墉号石庵,纪晓岚道号观弈道人)其实当年这小老弟纪晓岚已是81岁了,而刘墉更是86岁,仅过了8个月后,也就是12月间,刘墉在家静坐中,无疾而终。
        “四库书房”的旁边,我看到陈列了一方巨砚,上面介绍说这巨砚是“星湖嘉庆砚”,砚材取之于羚羊峡南烂柯山的新麻子坑。我想如果86岁的刘墉和81岁的纪晓岚,两个可爱的老头在这里为这方巨砚争论不休,情绪激昂、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光想想,那场景、场面都非常有趣。
          在四库书房也不得不提一下和珅,许多影视中,他们三人始终与乾隆帝纠缠在一起,事实上他们之间也确实有诸多交往。

                         四库书房(上)

      和珅生于1750年,在三人中要年少很多,与纪晓岚应该算是忘年交。和珅虽年轻但善于理政把权,只是人际关系上常常过于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为此群众关系时有冲突而紧张;而纪晓岚老诚圆滑,人际关系处理四平八稳,所以和珅在政务上时时会关照纪晓岚,而人际关系上则是纪晓岚多替和珅说和或摆平。他们几个都是乾隆仗仰的居功大臣,所以在乾廷内、在皇帝前关系也必需要保持和谐融洽。和珅在朝廷专权几十年,诸臣对他都毕恭毕敬、唯命是从;只有纪晓岚和刘墉敢不奉承、不附依,而和珅对他俩的清高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不敢多作计较。
        在纪晓岚故居墙挂的书法中,有许多是和珅、刘墉的亲笔墨迹,这也间接证实他们之间是常有往来的。说实话,不只是刘墉,包括和珅的书法,在我的眼中,它们都是呱呱叫的鼎级一流好书法。

         纪晓岚、刘墉、和珅三人论才气、论能力,都是人中佼佼者;若和珅不是心术不正、不是贪婪过剩,怎么也不会自作孽的枉送性命,浪费了自己满腹经伦;不然也能像纪晓岚和刘墉一样,清廉正派、浩气凌云,留得千古美名。

                       四库书房(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紫藤架下
后一篇:发不出的博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