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浔“嘉业藏书楼”

(2025-06-13 14:46:27)
标签:

杂谈

                            南浔“嘉业藏书楼”
                               南浔“嘉业藏书楼”
         
            到湖州南浔,我首先去的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嘉业藏书楼”,又称嘉业堂藏书楼;它的创始人即嘉业堂主刘承干,他是清朝刘镛的嫡亲长孙。

            清光绪年间,南浔以经营湖丝而驰名于国内外,早在唐开元年时,湖丝不仅是南浔的一大支柱产业,还纳为了朝廷贡品;到南宋时,湖丝已出口畅销国外了。在《嘉泰吴兴志》中就有“湖丝遍天下”之说。而湖丝又以南浔的辑里湖丝最闻名,因为辑里湖丝质地细匀洁白、有韧性、拉力好;《南林报国寺记》中说“南林一聚落耳,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南林就是南浔的古称;《南浔镇志》中说:“南浔镇本名叫寻溪,又名南林,宋理宗淳祐末立为南浔镇”。清道光年间诗人董蟸舟在他的《蚕桑乐府》中说“蚕事吾湖独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可见当时南浔的湖丝产业和湖丝商业可称首屈一指。
       所以,南浔曾富甲一方,涌现了无数的丝绸界富豪,这些富商以资产的多少分为“四象、八牛、七十二狗”等级。象者:财产达百万以上;牛者:财产达五十以上,不过百万;狗者:财产达二十万以上、不过五十万;南浔刘镛则是鼎级富豪,居“四象之首”。
       其实刘镛幼时家境并不富裕,祖上是靠挑铜匠担子,以手艺为生;但刘镛却拥有惊人的经商天赋,十三、四岁时他就转行涉足生意,并显现出极度的精明能干;湖丝买卖让刘镛大发,他彻底改变了家族贫穷的命运,家大业大,一跃成为了南浔巨富之首。
      
           “嘉业藏书楼”的拥有者刘承干(公元1881 - 1963年),字贞一,号翰怡、求恕居士。他的生父是刘锦藻(刘安江),是刘镛的二儿子。刘安江自幼聪慧过人,励志好学,中了秀才又中举人、中了举人又中进士;还因捐赈有功而大得人心,就连皇上也对他刮目相待,钦加三品衔、五品京堂候补。
         刘镛的大儿子刘安澜因病过世早,且膝下无子,便将刘锦藻的大儿子刘承干,过继给了长房刘安澜作继子,以续长房之脉,这样刘承干就成了刘镛家中的长房“承重孙”。所以刘镛及子辈们先后离世后,刘承干则以长房“承重孙”的身份继承了刘氏祖业。

                            南浔“嘉业藏书楼”

          刘承干先生自幼继承家学,有其生父之慧根,早年中了秀才,后科举废止,他便从事专业的学术研究;他有多部著作问世:《再续清代碑传录》《清遗民录》《历代词人考略》等等。
刘承干先生不仅善学问,尤其酷爱藏书,特别注重收集古典书籍;与当时学术界的名流、高士们交往甚密,比如吴昌硕、缪荃孙、吴庆坻等等,常是座上宾,他们相互间经常聚会切磋学术,举行学术研讨活动,也常论藏书事宜。
          刘先生还热衷与当时的清皇室贵族们互来互往,交情相当深厚,朝廷曾赐予一块“钦若嘉业”的九龙金匾给刘氏家族;后来刘承干先生将匾上“嘉业”二字用于了自己创建的藏书楼,“嘉业藏书楼”名称就是来源于这块九龙金匾。刘先生还喜欢交结前清遗老遗少们,藏书楼竣工之时,他把这些前清名流遗老遗少们都作为文友嘉宾,请来参加竣工典礼,大家合影留念,影中有吴昌硕、王渊若、缪荃孙、朱念陶、吴子修、周梦坡、陶存拙等等名流们。

                            南浔“嘉业藏书楼”

             嘉业堂藏书楼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规模最大、藏书最多;始建于1920年。
             当时刘承干先生继承了刘氏祖业,其中包括多种商行和房地产业,所以刘承干先生还是上海最大的房地产商之一。祖业夯实、资产雄厚的刘先生,于1920年,一次性耗金12万,在南浔刘氏家庙前购得土地20亩,创建了自己的“嘉业藏书楼”,楼房至1924年正式落成后,刘承干先生就成了“嘉业堂主”。
            藏书楼是一座中西合璧建筑,整体结构呈一个“口”字形,带有回廊的两层楼房中间,是一个宽敞的正方形天井;整栋楼房的设计布局非常好,不管是楼内院内、不管是楼上楼下,光线都非常充足,空气都非常流通,而这种四合院式的建筑还特别利于安全防护。
           我穿梭在书楼的楼上楼下,它共有52间库房,这么多数量的库房,恰好用于分门别类藏书;楼下有“诗萃室”“宋四史斋”“嘉业厅”;楼上有“希古楼”“求恕斋”“黎光阁”;布局合理、分配适当、宽敞明亮的藏书楼,让我有一种开阔、舒畅的感觉。所有的建筑物没有描龙画凤、没有五彩缤纷,全部的色泽简洁朴素,非常符合书香门第的清雅风范。我格外喜欢那些高大、开阔的窗户设计,一扇扇木质窗棂,全部都是以三个字组成,分别是:嘉业堂、藏书楼。简单的几个字,非常直白却又很有涵意,我在这座简洁朴素的藏书楼里品味到的是它高端大气、温尔儒雅;我也由此而领略到嘉业堂主刘承干先生别出一格的审美情趣和他那独具的匠心。
                        
                              南浔“嘉业藏书楼”

           刘承干先生是书香世家子弟,他的藏书中,特别多的是难得的古籍。为了收集到更多的好书,他呕心沥血,也舍得花血本。辛亥革命之际,许多古籍流向社会,刘先生抓住机会购进了大量的古典书籍。他当时花重金购得了宋刻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统称为“前四史”。这“前四史”是藏书楼的镇库之宝,所以刘先生专门开辟了“宋四史斋”,将它们精心收藏。他曾说自己是历时20年,花费银两30万,购得古典宝籍60万卷。
          1925年 - 1932年间,是嘉业藏书楼的鼎盛时期,据记载统计当时楼内的藏书:宋元刊本书籍有150多种(其中有69部最珍贵)、地方志书类有1000多种、许多明刊本、明抄本及书稿本,还收集了大量清朝文人文集和史书集。刘先生不光只是单纯的收藏古书,还自己大量刊印出书,他的藏书楼以雕版印书而扬名四海。其中“前四史”和收集的许多孤本,刘先生为了不让它们绝迹,花重金请人雕刻成木版书,再将它们印刷成书向外发刊。当时有许多书籍被清政府列为了禁书,这些禁书却在刘先生的藏书楼里也得到了精刻印刊,让它们有机会流传于世。所有书籍在印刊前,他都会请清末著名学者缪荃孙等专家们进行认真的校勘并认定,以确保刊书的精准质量。现在“嘉业藏书楼”内保存有当时的木制雕版4万多片。刘先生就是通过这种古老的雕版印书,让大量的孤版书籍得到了保护、得到了承续和传播。
         书楼里浩瀚的藏书,刘先生对它们精心管理,每一本书都有编号,并严格的按序号摆放在固定的书柜中;他还采用了北宋时期的档案管理方法,用《千字文》作图书检索码,用书者通过每一个字在《千字文》中的排序就可以顺利、准确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书。

         刘先生对收集藏书、刊印古书的热爱程度近乎于痴迷,这是既费钱又费心、还费力的苦差使,但他却乐此不疲、终身不悔。于是好事者戏称他是一个“傻公子”。鲁迅对刘承干这种“傻劲”大加赞赏,曾说:“有些书,则非傻公子如此公者,是不会刻的。对于这种刻书家,我是很感激的,因为他传授给我许多知识。”

        只是世事难料,1933年后,威名赫赫的“四象之首”、南浔刘氏家族也家道中落。“嘉业藏书楼”因此而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逐渐衰落了。珍藏的许多珍宝般的古籍都失散了,原有的宋元刊本了无踪影,所剩的明清刊本也寥寥无几,原有60万卷的藏书到后来只剩区区11万卷了,仅存的还残缺不齐。解放后,1951年11月,嘉业堂藏书楼楼主刘承干先生将整座书楼、还包括书楼所属的庭园,一起慷慨无私的全部捐献给了浙江图书馆,自此“嘉业藏书楼”成为浙江图书馆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藏书楼出来,我漫步于书楼外的庭院园林:四周清水环绕,树木茂密;池中荷叶婷婷,屋后修竹青青;园中常闻花香,林间时有鸟鸣。
           走过园内那江南特有的小桥、流水;又走过精致的假山、石笋;我沐浴在庭院小凉亭那习习的微风里,凭栏而依,抬眼望去,在那片浓郁的绿荫深处,嘉业藏书楼巍然,楼内那一间间库房中仍是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书架上面摆放的书籍雕刻板仍是满满当当,当然这些雕刻版本是不能阅读的,但这种架势足以让我想象着嘉业堂藏书楼当年兴盛的模样。
       
                              南浔“嘉业藏书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