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焦山岛上观碑林

(2025-11-09 08:50:35)
标签:

杂谈

                                        焦山岛上观碑林
                             焦山岛上观碑林

         镇江有一个宝岛,岛上有一座山,叫焦山,宝岛也就叫焦山岛。
         青翠葱笼的焦山,伏浮在波烟浩渺的长江中,宛如天降的一块碧玉,故得名为“江中浮玉”。焦山西侧有延绵峭壁,上面宝藏着六朝以来帝王文豪们留下的摩崖石刻,其中有誉称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有唐朝的《金刚经偈句》、有宋朝的《米芾题名. 题刻》、有《陆游踏雪观瘗鹤铭》、有乾隆的御碑等等,这些摩刻都是名流大家的上上乘杰作珍品,且崖刻一展八十多方,延绵150米,嶙峋突兀,甚为壮观,故焦山又得名为“书法之山”。
       我走进了碑林,走进了由焦山崖刻与碑林组合成的“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

                                  焦山岛上观碑林

              焦山碑林博物馆规模很大,内藏的碑刻不仅数量多、级别还特别高,它与西安碑林雄踞一南一北,西安碑林展现的是黄河流域的浑雄文化,焦山碑林则展现的是长江流域的清奇文化;焦山碑林里都是古代碑刻的最高艺术、最稀珍品,故焦山碑林得名“江南第一碑林”。
            焦山碑林的前身是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钱彥远太守为保存《瘗鹤铭》残片,在焦山岛上修建的“宝墨亭”;明代时该亭被扩大了规模,改称“宝墨轩”。历经几朝战乱兵毁,宝墨轩由盛到衰,颓废萧条,轩中所藏的石刻零乱散落。1962年,镇江人民政府着力于抢救民族文化,大力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古代石刻,并在宝墨轩遗址上重建了焦山碑林。
            展现在我眼中的焦山碑林雄姿 ,已经是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园林式博物馆了。我走在庭院错落、回廊曲径、荫浓生香的碑林里。这里收藏的碑刻达500余方,真正向外展示的碑刻有400余方。我从六朝刻《瘗鹤铭》、唐刻《魏法师碑》、明刻宋人米芾临摩的《兰亭褉帖》、清刻《澄鉴堂石刻》、清刻陶澍的《印心石屋》、清乾隆御碑刻、等等的碑刻前一 一走过,我一边细细的观看、一边细细的咏读,这都是鼎级的著名碑刻,都可列为国之重物、国之珍宝的行列,它们既给予了我文化艺术上的最高享受,也给予我对历史文化价值厚重的领受。

                             焦山岛上观碑林

         碑林展现的不仅是石刻书法艺术,更是展现了石刻书法艺术的悠远历史。
          碑刻源于中华民族对自身发展中一系列人文主题的强烈眷恋,人们的这种眷恋需要有具体的符号来记载,于是就催生了“碑刻”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载体,因为石头比较坚固永恒。碑刻作为一种文化内涵载体,它是我国历史文明的见证;碑刻文化,它永远属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
        石刻文字究竟始于何年何月,目前仍不明确。但最早发现的远古石文字中最为著名的是先秦时期的《石鼓文》,那时的字体是籀文,它是由西周金文发展而来的。它与秦始皇统一文字时推行的小篆已十分相似了。
        于碑刻文字来说,东汉是一个重要时期,汉篆和汉隶书法都已趋于成熟,朝廷、民间刻石立碑蔚然成风,特别是刻字隶书成为了后世的典范。隋朝执政时期仅30多年,但在碑刻书法艺术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上承魏晋南北朝遗韵,下开唐朝楷书登峰造极之新局,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碑刻:如《龙藏寺碑》《曹子建庙碑》等等。初唐有书法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时,大书法家颜真卿横空出世,以颜真卿为代表的书法字体以丰腴著称,他们一扫初唐时书法的沉闷,无数著名的碑刻都采用圆润厚实的颜体;而出自于颜真卿之手的作品:如《多宝塔感应篇》《东方朔画赞碑》《颜家庙碑》《李元靖碑》等等,质量之优、数量之多,无以计数。唐朝的中华书法艺术空前强盛,碑刻书法空前活跃,在遵循规范化中又力求形式多样,刻工尤其精湛,不仅体现出中华文学文化的优秀,更能体现中国书法艺术的高超和创新。到晚唐时,书法之风又有了大的改变,以柳公权为代表、去颜体丰腴的瘦健柳体成了主流,如柳公权的《李晟碑》、《羲阳郡王苻璘碑》、《玄秘塔碑》;柳公绰的《武侯祠堂碑》等等。
        唐代这些优秀的石刻书法作品,虽字体不同,有肥瘦之分,但多是后世练习书法的范本,也成为了中国书法鼎盛时期的光辉篇章。
     
        到宋、元时,碑刻艺术进入了一个式微期,虽然有苏轼的《司马温公碑》、《阿育王寺宸奎阁碑》;黄庭坚的《狄梁公碑》、《伯夷叔齐庙碑》;米芾的《芜湖县学记》、《方圆庵记》;蔡襄的《万安桥记》、《昼锦堂记》。他们合称宋四家,但体制、字体、形式都没有大的突破。但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张井和钱泳的《澄鉴堂石刻》开启了帖学、帖画形式,后来帖学、帖画成为了元、明、清的刻石书法主流。

                                 焦山岛上观碑林

        碑林是我国书法艺术的宝库,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帝王将相的记功刻碑,有名门望族的家训庙碑,有文人墨客的翰墨石刻,有市井草民的贞节牌坊、墓葬祭刻等等,它们表达的是中华民族对自身发展中一系列人文主题的眷恋和热情,这些原刻遗物都是中华历史优秀文明文化中的明珠。
        走出焦山碑林,我心中无限感慨,感慨我们中华古代文化、文明的优厚和先进,慨感我们中华祖先的优秀和智慧,感慨中华民族对自身发展一系列人文主题的热情和热爱;看看先贤们留给我们焦山碑林的这些藏品,不管它是《瘗鹤铭》还是《澄鉴堂石刻》,不管它是属崖刻还是帖画石刻,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文明瑰宝,都在中华书法历史长河中永恒闪光,永放神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