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的岳麓山(上篇)

(2025-02-17 10:26:08)
标签:

杂谈

                             我们的岳麓山(上篇)
 
                                             我 们 的 岳 麓 山
                                                        (上   篇)
           湘江穿城而过,长沙被劈成两半,一半是河东,一半是河西,我们的岳麓山就在河西。
           早在南北朝刘宋时期有一文叫《南岳记》,其中写道:“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可见岳麓山属南岳,而南岳又属衡山山脉,山脉从湖南衡阳市开始,一泻八百里,止于湖南长沙。南岳有峰72 座,位于衡阳的回雁峰是首峰,而长沙的岳麓则为尾峰。
          岳麓山上天马、凤凰两岭相对,绿蛾、金牛等群岭环拱;山中古木苍劲成林,树龄悠久,树高参天,有晋朝时的罗汉松、唐盛世的老银杏、宋元时的大香樟、明清间的古枫栗。山脉毓秀葱笼,枝叶繁茂拥翠,岳麓山就如一幅翡翠玉屏,伏波横卧湘江之西,其美恰是“碧嶂屏开,秀如玉琢”。山中有一清风古泉,泉水在群岭高低错落间弹跳,鸣音如琴弦,高响时重如赛马哒哒嘀, 低吟时柔如春江小夜曲。而岳麓之最美,却是美在登岳麓后可极目楚天,山川万物尽揽眼底。

         我登岳麓山已不知其数了,但总是形容不出岳麓山的颜容来,因为看不清哪是峰、哪是岭?哪是沟、哪是壑?所以总也说不准岳麓山究竟是什么样子。
         岳麓山有南门、东门和西门,从这些门进入都可通往岳麓山顶。这几个门我都走过,走得最多的是南门。每一次走过,都感觉茫然,因为每一次看到的山势、山形、山色都是完全不相同的样子。比如说南门,进门后它有多条通道,条条通道曲曲弯弯沿山行,但每一条通道凸现的只是山景的一个小小侧面,岳麓山那么大,每次最多只能游阅一个侧面,所以总难以说清它的概貌来。
         直到一天,我站在橘子洲头,隔着滚滚南来又滚滚北去、浩浩渺渺又清清粼粼的湘江,来看屹立在江水西面的岳麓山时,才愰然大悟,原来橘子洲才是岳麓山的最佳观景点。在橘子洲才能看清岳麓山起伏平缓、却是逶迤蜒绵;形姿优美,且为葱葱郁郁;仿佛它是受了蓝天白云的精致洗礼,才和蓝天白云一样这般清清爽爽;仿佛它是受了湘江碧波的倾情洗涤,才和湘江碧波一样这般干干净净;我镜头中秀丽、文雅、清静的一脉山峦,就是岳麓山的真实全景。

                               我们的岳麓山(上篇)

        岳麓山不仅是我们心中的明珠,也是自古来文贤骚客、名流伟人心目中的明珠。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朱熹从福建专程来长沙拜会张栻,两人在岳麓书院进行了一场“朱张会讲”,开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自由论辩之先河。这次“会讲”对朱熹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他回福建后,久久回味那西山的雨,难以忘怀那湘水的春,于是便写下了著名的《怀岳麓》:
                                   岁月平生意,江湖自有身。年华供转徒,眼界得清新。
                                   试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悠然一长笑,绝妙两无伦。

         民国年间,有位程颂万先生,他一生除了热心从事教育外,还是大诗人、大词家、大书法家。程老先生曾任岳麓书院山长,他的足迹访遍岳麓名胜古迹,走遍岳麓山山水水,他对岳麓有赞有誉,他予岳麓多情多义,他赋岳麓似显似隐,看看他的《岳麓》诗:
                                    秀插玉芙蓉,青葱几万重。岭堆残腊雪,逃响隔江钟。
                                    日暮回孤艇,苍茫见远峰。欲寻高士隐,缥缈白云封。

       岳麓山的爱晚亭上有一幅对联,原本是早期的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所撰:
                                          山径爱好舒,五百夭桃新种得;
                                          峡云深翠点,一双驯鹿待笼来。

        119年后,即宣统三年(1911),岳麓书院的新任山长,就是这位程颂万先生。可能是因为当时爱晚亭中有一对石刻浮雕的仙鹤,所以程先生将爱晚亭上罗典山长原撰的对联改了几个字:
                                          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
                                          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
                                          
                      我们的岳麓山(上篇)
         
        我们看到的爱晚亭,攒顶宝塔、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丹漆圆柱。是岳麓山上最著名的景观之一,也是天南海北、国内国外的游客们,来岳麓山赏红叶、看爱晚亭的打卡之处。
        但它本不是叫“爱晚亭“,而是叫“红叶亭”;而现在这亭也是不原来的“红叶亭”。
        当年的“红叶亭”在“爱晚亭”偏左几十米的地方,是一座蘑菇圆顶的小亭,木头的亭柱,茅草盖的亭顶,亭内有一对石刻浮雕的仙鹤,这座茅草顶盖的“爱晚亭”现在还保存着,只是一般匆匆的游人很少会注意到它。       
     “红叶亭”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由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罗典修建,罗山长在亭内专门撰写了一幅对联。后来为什么将“红叶亭”改名“爱晚亭”?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当年袁枚来岳麓书院拜访罗典,罗山长轻视其人,不肯接见。后来听人说袁枚游览岳麓山后,见山中多枫多红叶,认为此亭称“红叶”,因名字太露而不免有俗,若能取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的诗意,改“红叶”为“爱晚”,则更隐涵而雅兴。罗典虽轻视袁枚本人,但对他的建议却非常重视,认为这个建议很有创意,值得采纳,于是“红叶亭”便改为了“爱晚亭”。
         还有一说“爱晚亭”是当时任湖广总督的毕沅建议改的,毕沅与罗典有莫逆之交的情谊,双双都是爱文善诗的人,两人还常有相互唱和的雅趣。毕沅建议取杜牧的《山行》诗意,罗典非常欣赏这建议,便改 “红叶亭”为“爱晚亭”。
       爱晚亭曾多次被毁,多次重修,现在的"爱晚亭" 是1952年,时任湖南大学(湖南大学就在岳麓山下)校长的李达重新修建的,当时李达写信给M主席,请主席题写了“爱晚亭”三字,就是亭上悬挂的红底鎏金匾额。

                                 我们的岳麓山(上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