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漫千秋落笔端

(2025-02-11 10:51:41)
标签:

杂谈

                            漫漫千秋落笔端

                                            漫漫千秋落笔端
       
        “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这是司马迁的《史记 . 蒙恬传》中对蒙恬一生戊边的英勇概述,史上尊蒙恬为“中华第一勇士”,除此他还有一荣称是:毛笔之始祖。

      《史记》日:“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防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兔毛造笔。”
      《词源》中也有:“恬始作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
        说是当年蒙恬在山中猎得了一只野兔,将其拖回营地时,一路上兔毛在地上划出了痕迹,这让蒙恬茅塞顿开,想着是不是可以用兔毛来写字呢?因为蒙恬常年驻守边疆,常常向朝廷、皇上禀报军情时,文字都需要用刀笔刻在竹简上,既麻烦又缓慢,他一直想解决如何写字的问题;他曾试着用碎布蘸上颜色写字,虽能写但笔划潦草、字迹不成形,很难看。
        兔毛的启发,让他有了大胆的设想。于是,蒙恬试着将木柘出一个洞,再把兔毛插进柘木里,做成了一支简陋的笔,因兔毛太硬,能写字,但写出的字仍是不漂亮、不理想;蒙恬有点气馁,顺手把失败的笔负气的扔进了自己院后的水坑里。几天后,蒙恬路过水坑,发现那只笔还在坑水中,只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把笔拾起来一看,不仅毛色变得洁白,毛质也变得极其柔软了。原来这小坑的水含有石灰质,兔毛被含石灰质的水浸泡后就有了质的变化。蒙恬再试着用笔蘸上墨汁写字,柔软的笔毫在手中挥洒自如,效果极佳,写出来的字笔划工整、字体美观。拓笔的成功让蒙恬大喜:哈哈,这真是苍天助了我一臂!从此,蒙恬一直随身带着这支宝贝似的笔,而他也被人们冠为造笔的“毛笔始祖”。
         就连文房四谱上也记载着:“昔日蒙恬造笔,以柘木为管,以鹿毛为柱,以兔毛为被,此乃为苍毫也。”

                         漫漫千秋落笔端

          2023年5月9日,周口日报上有一篇《蒙恬商水造秦笔》的文章(编辑 詹亚琪),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司马迁的《史记 . 蒙恬传》中没有蒙恬造笔的记载。现今网上引用有《史记》的一句白话文:‘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以防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笔。’但是,查遍《史记》找不到这句话的原文。唐代韩愈(768年 - 824年)曾在寓言《毛颖传》中,以笔拟人,暗指蒙恬造笔。而最早明确记载蒙恬造笔者,则是北宋太宗赵光义时期的著名学者李昉
(925年 - 996年)。李昉等所撰《太平御览 . 卷六百五 . 文部二十一 笔墨砚纸》‘笔’下记载:‘说文日:楚谓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博物志日蒙恬造笔。崔豹古今注日’:牛亨问日:‘古有书契以来,便应有笔也。世称蒙恬造笔,何也?’答日:‘自蒙恬始作秦笔耳。以柘木为管,以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非谓古笔也。’由此可见,楚国称呼笔为聿,就是繁体写的筆去掉竹字头。我们见到的筆字带竹字头,说明最初的古笔是用竹子做的,与竹子有关联。而蒙恬所造的笔却不是兔毫竹管的古笔,而是以柘木为管,以鹿毛为柱,以羊毛为被(被即披)的秦笔。”

        从文中这段话中得知,蒙恬造的笔不是古毛笔,而是秦笔。有许多出土文物也显现古代毛笔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末期,仰韶文化中出土的陶彩应该就是要用古毛笔才能描绘出的;1954年湖南长沙左公山出土的楚墓中,也有多种古毛笔和毛笔书写的文物。这些笔出现的时间应该比秦笔更早,也许它们才是“毛笔始祖”。
        其实蒙恬是不是“毛笔始祖”并不重要,至少他造了可书写出漂亮字体的秦笔,这是有各类古典文献可查证验实的,一个戎马一生的武将能作为秦笔的始祖 ,这就已经非常的了不起了。

                                 漫漫千秋落笔端
       
         有了笔,就有了笔端千秋,漫漫千秋始于人类、落于笔端。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里有一个以“笔端千秋”为题的展馆,专门着重对汉字书法艺术字体变化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和阐述。
         我在参观这部分时是特别用心的,仔细阅读了有关的文字介绍和阐述。根据这段介绍和阐述让对我书法艺术字体变化的历史进程,有了一个大体上的了解:秦汉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也统一了汉文字;当时,秦始皇御令左丞相李斯具体负责主持全国汉文字统一的实施。李斯为实施汉文字书写体统一做了许多部署,并明文规定此后全国一律运用标准的书写小篆文体,替代过去的书写大篆文体。到春秋战国时,新兴了另一种书写字体,叫“隶书”,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字体的书写法则逐渐趋于规范成熟、运用范围也得到了普及。到了汉朝,隶书字体就完全替代了原来规定的标准书写小篆字体,“隶书”晋升为全国汉字书写统一的通用文体。再后来,书法字体的历史进程又有了一个快速且多样性的发展,隶书字体也产生了蜕变,从单纯的隶书分化出了多种新兴的书写字体,就是草书、行书和楷书。
       
       隋唐时,中华古典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同时,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到了另一个关键时期。因为隋唐社会的繁荣昌盛,政治的开明统一,由此大大促进、推动了书法的风云际会,“楷书”笔划规范、美观大方、严谨端庄,而字体笔法也臻于成熟完善,得到了文人们的普遍喜爱和运用。于是,“楷书”开始逐渐淘汰“隶书”,正式被归入字体正统,成为历代通行的书写字体。进入宋朝后,汉字楷体书广泛运用,并进入了最高境界;后来元、明、清时期,汉文字也偶尔出现过复古字体书法,比如行草、隶书、篆体,但也只是偶有时兴而已,没形成风气,总体走向还是视楷书为正派主流。
    
         笔端千秋除了汉字书法字体,还有包括了画、文、诗、词、曲、小说等等,它们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都是随着笔的产生而产生。中华汉字文化在笔端兴起、发展、强盛乃至达鼎高峰。

                           漫漫千秋落笔端

        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里,我观赏了许多书法、绘画、奏章等等文物,这些都是几千年来笔端的产物,也是毛笔千秋文化的明文载体。这些文物都是在1949年从北京故宫里挑选出来运往台湾的,我想当初肯定是精华中选精华,珍品中选珍品。正因为有了这些经过层层精心挑选出来的大批贵重文物,才能建立起“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宝岛才能有幸珍藏这些上下五千年、地大物博的中华优秀笔端文明文化。
        博物馆里有些场地光线较暗,馆内禁止使用闪光灯;还有些作品摆放的位置也不太适宜镜头的运用,所以我拍摄的这些照片效果都不是太好,但好歹是个记录、纪念吧。

        自古来,多少文豪俊杰将自己的人生舞台落于笔端,孔子的五经、四书,开启了渊源流长的中华儒学;司马迁的《史记》传写,忠实记录了一个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李白以诗仙的潇洒浪漫、苏轼以词家的大气豪放、代表着中华文学历上唐诗宋词的两座顶峰;郑板桥的诗画、书法,是开启“扬州八怪”独立门派的优秀代表;曹雪芹的《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有穿透力的文艺小说,还是一部极具艺术鉴赏、学术研究价值的百科全书;... ...
         数不完的风流人物,落不尽的风流笔端,于是源源不绝的中华文学史上就有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于是源源不绝的中华文化艺术史上就有了颜体、柳体、王羲之的草书;还有吴道子的壁画、唐伯虎的“虎”、齐白石的“虾”等等,他们下笔如有神,堪称绘画名家;... ... 这一个个人杰,这一座座丰碑,将浪淘尽的千古风流人物尽聚笔下。
    
       不管是文赋还是诗词,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历史上无数无数的优秀作品,都是人类用智慧与灵感挥洒于笔毫的璀燦结晶,所以除了作者的功劳,毛笔也是不可否认的有功之臣。
        所以,笔的创造始祖是伟大的;有了笔,这漫漫千秋才能落于笔端。
 
                       漫漫千秋落笔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