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人没有不知道“中山亭”的,也没有不夸它是一座牛气十足、霸气十足建筑的。
位于长沙市芙蓉区的“中山亭”既不华丽,也不巍峨,为什么大家要这样夸它?
因为“中山亭”不仅是当年全城建筑中最具特色、最高的楼,还因为它能在1938年的长沙文夕大火中,毫发无损;在抗日战争长沙中日三次会战的枪林弹雨、炮火连天中,居然也能毫发无损,岿然屹立。那时全城不管是古老的还是新建的建筑,不是被大火焚毁,就是被战火摧毁,基本上荡然无存了,唯有中山亭凛凛然不破不损、巍巍然矗之立之;所以才说它牛、所以才说它霸,还说它特别神奇。
中山亭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建筑,最初建于清朝中期,后在咸丰三年(公元1853)时又重建,那时它是叫作“先锋厅”。
在清朝时,“先锋厅”原是一堵又高又厚的大壁照,大壁照的北面正对湖南巡抚衙门前的辕门大坪,大壁照的后面即是巡抚衙门卫队先锋厅几百平米的军营大房。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原来的巡抚衙门改为湖南军政府,随后又改为湖南督军署、湖南省政府。
1930年,长沙市在“先锋厅”前修筑了一条中山路,湖南省建设厅将原来的壁照和先锋厅,开辟成一座大公园,这个大公园与省政府大门之间只隔着中山路,所以新建的大公园称为“省政府前坪公园”。前坪公园内的大壁照被拆除,在壁照原址上修建起这座灰色钟楼。钟楼高16米、共有五层,位置在“省政符前坪公园”的正中央。
古时长沙官府每天为市民报时,是用天心阁炮楼上的炮来鸣响午炮,但午炮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常常会在人们不经意间猛的被吓一跳。后来有了这座大钟楼,天心阁的午炮就自然而然的被取消了,人们只要路过钟楼,远远抬头一看就知道是几时几刻。钟楼上的这只钟可是来自遥远的西方,它是从德国购进的电动标准时钟,从1930年安好在钟楼上,到现在快百年了,一直没有更换过。虽说现在现代化的长沙早已经不再需要用时钟来报时了,但这只时钟却始终忠于职守,固守在钟楼上,一年365天,每天24个小时,每分每秒,它都在准确无误的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与旭日同霞,与夕阳共辉。
1930年长沙中山路和钟楼先后竣工了。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湖南省政府决定在钟楼前再修建一座与钟楼配套的附楼作孙中山纪念馆。附楼修建竣工,是一座方形的灰色西式楼,命名为“孙中山纪念亭”。它与高五层的灰色钟楼连接成一体,成为了长沙市民国年间最具特色的建筑地标。附楼上“中山亭”三字,是后来由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科的女儿孙穗芳女士所题写。
1932年,长沙把市民教育馆设在了“中山亭”的附楼里,上层是平台,专为民众提供餐饮茶点,二层作办公室和教室,一层开辟为书报阅览室和游艺室,供人们学习阅读所用。
现在的“中山亭”,它拥有几百平米绿茵茵的草地,草地上有两棵大树,它们不是惯例用的青松,而是两棵香樟树,因为香樟是长沙的市树。树的旁边各有一块巨石,一块刻的是“平等”,一块刻的是“博爱”,“平等,博爱”是孙中山先生一生的主张和追求。“中山亭”前的白色大理石碑座上,耸立着孙中山的全身铜像,他身着中山装,外穿了一件大衣,脚上是民国年间时兴的大头皮鞋。他习惯性的拄着他那支不离手的文明拐杖,另一只手紧握着他提出的《建国方略》大卷,深沉而锐利的目光,凝视远方。
中山亭它处在长沙中山路与黄兴路的交叉十字点上,以前这里曾经是全市中心,现在这仍是非常繁华的交通要道,每时每刻人流滚滚,车水马龙;它的四周全是商贸繁华之地,全城最大的地下服装城“金满地”就在它的地下。但中山亭不为之所动容、不为之所浸染,始终保持着净土般的庄严、肃穆、宁静。
我们怀着崇敬、仰慕的心情走近这座牛气、霸气的“中山亭”。要走进“中山亭”开阔的草坪,必须穿越繁华的街道和车水马龙;一条斑马线上,南来北往急驶的车流,都自觉的停下为我们让行;在繁华闹市的包围中能有这样一片净土,在车流人流的包围下能有这样一个静处,那种感觉很奇妙,也很欣慰。
轻轻走过绿草地中的石径,轻轻走过枝繁叶茂的香樟树,轻轻走过“博爱”“平等”刻石,我凝视着革命先驱,虽然只是一尊铜像,仿佛在冰冷中能感觉到他身躯有血肉之热,能感觉他脉博有生命之热,还能感觉他有意志和精神之热;他的眼神,映出他心中永远呐喊的博爱、平等。
一楼的展厅里,迎面是孙中山遗像和他书写的“天下為公”匾额,展厅里陈列着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志士们不同年代的资料、史事、图册;展厅现在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庄严、肃穆、宁静的中山亭,面积不大、楼层不高,色泽简淡,但它澹泊中能深蕴不武而威,是因为它的牛气、因为它的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