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太守张仲景
人人都知道东汉时有一位被推崇为“医宗之圣”“方中之祖”的医学大圣叫张仲景。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说道:“上以疗君亲之族,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全长生,以养其身。”这段话就最能体现张仲景一辈子善医救伤的本心。
何为圣者?古人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世开太平。”“以口耳传道受业”。由此可见,被推崇的圣者,除了具有高超、拔尖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外,尤为重要的是要有“德”,厚德载物,心系苍生,广积善因,不求名利,洁身自爱者方能称为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阳湼阳县人(今河南邓州市),生于公元150年,逝世约公元219年。是东汉末年建安三大神医之一。其父张宗汉是朝廷官人,而张仲景自幼喜爱医学,师从一代名医张伯祖。张仲景才思过人、善思好学、博览医书、专心稳重;随师抄方抓药、出诊采药,虚心谨慎,且从不辞劳辛。他在史书上读到扁鹊望诊齐恒侯的记载后,非常钦佩扁鹊的医技医术,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这也是张仲景日后能成为一代名流医圣而奠定的基础。他越加刻苦学医,并广纳同行名医们的临床经验, 所以同乡们夸他“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而名医祖师爷张伯祖对这位好学勤业的弟子极其器重,倾囊而授;名师出高徒,且青出于蓝胜于蓝,张仲景被赞誉为“其识用精微过其师”。行医道中他仁心仁术、悉心救扶苍穹众生,成为了一代医圣。
作为医圣,人人皆知张仲景,但作为长沙太守的张仲景,可能知道的人就不是太多了。
建安七年(公元202),张仲景因孝廉而出任长沙太守,任期达五年之久。这在明崇祯《长沙府志》、清康熙《长沙府志》、明清时期《南阳府志》《邓州志》中都有过记载,1981年在河南省南阳市医圣祠院内发现一块带有碑座的墓碑,上面刻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
《长沙府志》中记载:张公祠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建在湘城中贤良祠之西;嘉庆二年(公元1797)因祠宇倾祀而重修,并委僧人看守。祠内竖立张仲景身着太守官服的塑像,清朝时期瞻仰者甚众,香火很旺。1938年,原祠毁于‘文夕大火’。1946年,长沙中医界又捐建新祠三间,改名为仲景堂,两年后改建为湖南国医馆,到1952年更名为湖南省立中医院,延续至今,今为湖南省中医院。
多年前,我在长沙坡子街附近的一座桥头,看到一块麻石碑刻记,上面刻的就是张仲景任长沙太守的事,当时我还大吃一惊,简直不敢相信,从来只知道张仲景是医圣,万万没想到他竟然还出任过长沙太守。最近我特地又去了一趟坡子街,想再查看这块石碑,可惜坡子街经过大规模改造后,桥拆了,当年那块石碑无影无踪,不知是被丢弃了,还是被迁移了。
东汉末年,社会局势动荡,不仅朝纲败坏,还天灾瘟疫横行;当时天下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处在瘟疫的笼罩之下,其中伤寒病症占七成有多。长沙太守张仲景除了忙于处理衙门公务外,就想多抽出点时间来为百姓看病。但受封建礼教、官衙制规的制约,朝廷官员是不能随便进出民居民宅的,也不能随便与普通老百姓交往;眼看着湘湖广大的民众被瘟疫折磨,有的危在旦夕,有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而自己徒有心而爱莫能助,怀有一身的良方仁术却无法得以施展救亡,这让心系苍生的张仲景痛心疾首、心如火焚。
忧心忡忡中,张太守想到了一个良策,既然官身被限不能出入民众之中,那么不妨把民众请来官府衙堂上。于是他规定:每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衙门对外不受理任何政务事件,但衙门大开,有病的老百姓都可到衙门大堂上来,他端坐堂前,做“坐堂医 生”,负责给百姓们治病。
太守的这一举措后来成为了惯例。每到初一、十五这两天,四面八方的百姓,扶老携幼来到衙门大堂就诊;许多邻近乡郊闻信远道赶来的患者,有的还带上行李铺盖。据记载当时有七、八成以上的病患者得以救治痊愈,驱散了长期笼罩在湘湖之地的伤寒瘟疫阴霾。张仲景的坐堂就诊方式,在湖湘大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受益匪浅。这正是:坐堂医生,青天神仙;仁心仁术,普救众生。
中医的同行们不只是非常崇敬张仲景的精湛医术,更是非常崇敬他全心全意为病者着想的高尚医德,都以他为榜样,纷纷效而仿之,自此便有了中药店里的门诊“坐堂医生”,这种良习一直延续至今。而中药店也纷纷效而仿之,将店改称为“堂”;如北京同仁堂、贵州同济堂、成都华安堂、温州叶同仁堂、三余堂等等。
在坐堂行诊的过程中,张仲景接触到各种病例,其中不乏疑难杂症;他针对不同杂症,采用不同调制的新药配方,以求达到救治的最佳疗效;同时在医术上他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考究和探研,并科学的、系统的总结出自己就诊经验中的精华,也广纳了同行们的辩证论治原理,将它们揽括整理成了理论书籍;这就是他在长沙太守任上完成的一部流传千古的不朽医书《伤寒杂病论》,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伤寒和杂病,杂病篇又名《金匮要略》。
张仲景在书中创造性的确立了伤寒类疾病“六经”和“八纲”。六经即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八纲即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种集大成的辩证论治原则理论,在中医理论学上继往开来,把中华中医学理论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它惠及千秋万代,荫佑炎黄子子孙孙,以他的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医人。
隋唐时期,有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孙思邈(公元581 -
682),历史上称其为“药圣”。他怀着崇敬的心情特地来到长沙,寻找当年太守张仲景的行医足迹,广泛搜集了太守张仲景在长沙治疗伤寒杂症时,散布在百姓、药店的各种药方,以此深入研究并实践《金匮要略》一书中的各类治疗方案;在医圣的《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唐本版的新《伤寒论》,并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等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为儿科、妇科的临床研究做出了显著贡献。可以说孙思邈一生对中医学的贡献,是深受了张仲景的影响,他不仅传承了医圣的医学理论和临床方剂,并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将它们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展,“药圣”是“医圣”在中医学上理论与实践的延伸。
孙思邈从此没有离开过长沙。一直在长沙行医和开药店,直到离世。长沙人们为了纪念孙药圣,将他居住开药店的街改称为“药王街”,并建有“药王庙”;此街东起黄兴路,西止西牌楼,现在仍叫药王街。
张仲景的雕像耸立在张公祠的旧址上,雕像后面有三座湖南省中医院的现代化医学大楼,分别是张仲景楼、华佗楼和扁鹊楼,而湖南省中医院门诊楼就是当年的张公祠。
太守,即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也称父母官。长沙太守,即是长沙最高行政长官,长沙人民的父母官;张仲景为官,在行政事务上心系苍生,爱民如子;为医,救死扶伤,心系苍生,爱民如子。长沙太守张仲景,乃名符其实庇佑长沙人们的父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