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玉泉禅话

(2024-10-27 08:07:53)
标签:

杂谈

                               玉泉禅话
   
                                                            玉 泉 禅 话

        我不是佛教中人,却去了一次玉泉寺,是被“玉泉”这两个动听又有诗意的字所吸引,很想去听听“玉泉”二字有何出处。

        玉泉寺是有历史的,它是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始建于长沙天心阁南门口;公元1731年,长沙府布政使张凤仪维修玉泉寺时,在寺内增添了一尊“妈祖”圣像,并将玉泉寺更名为“天妃宫”。历经了600多年的风云和战乱、甚至还遭遇了虫蛀和蚁毁的“天妃宫”,曾多次易地搬迁,却始终保持了佛号延绵、正法久居。
         当时名震四海的国画大师齐白石就曾居住在寺院侧边,他那幅著名的国画《英雄独立》上就题有一行字:“齐璜制时居长沙天妃宫侧”。2004年,长沙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天妃宫”再次易地,并恢复原来的寺名:玉泉寺。但真正动工好像是10年以后,而新建一座寺院应该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到现在寺院内的建筑还没全部完工, 建筑档板里还有工人正在施工。这所新建的“玉泉寺”颇具现代感,它的大雄宝殿前,装置了许多带有金属框架的宣传栏,前殿上方甚至还配有电子显示荧光屏。

       在大雄宝殿的背后,我终于寻找到了石头上锲刻的“玉泉”二字,从山上引进的一股泉水,汩汩而入,聚在下方的圆池中形成一汪清水,又沿着逶逶婉婉的水漕潺潺流出。只是圆池和水漕的质地、外观都略显粗糙,与“玉泉”两字不太匹配,显然缺少了“玉”的灵气、缺少了“玉泉”应有的精致和雅韵。
       据说山上的这眼泉水,清澈、清凉、清甜,还伴有叮叮咚咚的水响;碧水悦目如玉、脆声悦耳似玉,于是得了“玉泉”之美名。有了玉泉水的滋润,就有了这一方青山和绿水。水之清幽、山之青翠,心之清爽,人们便谓这南门外有着好风水,故将玉泉寺建在此地。
       原以为“玉泉”会引出一段惊心动魄的史事,或一个凄美婉转的才子佳人传说,又或者是一个天宫与凡间力角争斗的神话。结果什么都没有,“玉泉”纯粹只有一个山青水秀的风景,纯粹只是一个与风水相关的民间意象。
        悠转在寺内,那些宣传栏引起了我的兴趣,从中看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佛禅故事。

         一、赵州禅关:
         我是不喝茶的,所以不知道“赵州茶”是否是名茶,但这个故事与赵州茶戚戚相关。
         话说古代有个赵州观音院,院中的主持是开悟高僧,时年已是逾百岁的老僧人了,经常有晚辈僧人前来向高僧讨教佛法禅音。
        一天,一位曾在此院住过多年,后离开了观音院的僧人,又重新回到观音院。僧人恭敬、且详细的向高僧解释自己当年为何会离开观音院的原因;又说今日归来,是想请高僧验证自己多年在外修行的成果。
       高僧不置可否,只是问他:“以前来过?”“来过。”高僧点了点头,说:“哦,来过呀,吃茶去。”
      高僧的这番话,让满怀希望回来的僧人听后顿感茫然。
      此时,又来了一位年轻的僧人,他说曾多次想来观音院参拜高僧,都没能有机会;今天有幸见到了高僧,感觉非常荣幸,希望这次见面能成为自己修行的机锋,恳请高僧面授开悟之法。
      高僧问兴冲冲赶来的年轻僧人:“以前来过?”“没来过。”“哦,没来过呀,吃茶去。”
      院中有位一直跟在高僧身边学习的小沙弥,被高僧这两问两答给搞糊涂了,他百思不得其解,便悄悄问高僧:“师傅,不管来过的还是没来过的,为什么您都是叫他们吃茶去?”
      高僧用手轻轻拍了一下小沙弥的肩头,笑着说:“你呀,吃茶去。”
      于是,三个摸不着头脑的僧人,各自得到了一杯茶。
       高僧说:“喝吧,赵州茶。”
       三个年轻僧人虽感觉有点莫明其妙,但还是乖顺的端起茶杯,各喝上一口。
     “品味如何?”高僧问他们。
        一个说“有点凉。”,一个说“不冷不热。”一个说“清香甘甜。”说完,他们三人先是愣住了,随后相视一笑,心里想着我们三个怎么就品出了三种味。
      “此情景,有什么可笑的?”高僧再问他们。
        三个都是聪明的道中人,顿悟;立马收敛起笑容,各自端起茶杯,品茶沉思,再对视后,不约而同、却意味深长的答道:“吃茶,吃茶。”

         从此,这杯赵州茶就成了佛家弟子的“赵州禅关”。
         后来好多人也不断想破解当初高僧让不管是否来过观音院的人,都让吃茶去的谜底;更想知道这赵州茶,究竟应该品出什么味来?于是这个故事一传十,十传百,赵州茶的名气大增。
        
        同样一杯赵州茶,有人品出凉,有人品出适度,有人品出香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有些人一辈子都没品明白,因而始终纠结放不下;有的人只需一盏茶的功夫,就品懂了人生的真谛,因此释然而放下。禅师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参禅开悟”,与开悟无关的东西则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不管是曾经来过的,还是今天才来的,或者一直常在这里的,而于当下,全都是“新”来的,修行不要被“过去未来、道行机锋”等等所疑惑困顿,这些都只是有关俗情、名利和琐碎的念头罢了,而“参禅开悟“,就得把这些名利杂念统统放下。
        对高僧来说,弟子们前来求教开悟,自然不可拒绝,但“禅”之妙,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如何意会?就得亲身去经历、去砺炼,后方能得到”开悟“之明;而那些“口说的、听来的”,都只是镜花水月、似是而非。所以高僧为弟子“参禅开悟”的高明之处,就在那句“吃茶去”的深远含蓄意境里。

                               玉泉禅话

         二、粒米比山大

        《阿含经》里有一个“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的故事。
        一对夫妻因太穷,只能住在破窑洞里,家中仅有的财产,就是一条布裤子,丈夫出外时穿走了裤子,妻子就只能藏在窑洞里;妻子外出穿走了裤子,丈夫就只能躲进窑洞里。

        一天,佛陀率领着众弟子们来到窑洞附近托钵化缘。
        夫妻俩听说后,既高兴又哀伤,高兴的是佛陀的到来,是甘露福祉、是千载难逢的教化机缘;哀伤的是,家中一贫如洗,一无所有,俩人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去给佛陀布施种福。
        丈夫想了想,毅然说道:“我们宁可在窑洞里饿死,也不能错失这个布施种福的机会,家中唯一尚可称完整的东西就是这条布裤子,我们就用它来供奉佛陀吧。”
        夫妻俩知道裤子布施后,两人再也无法出门了,真的会饿死,但他们意见一致,死也无怨,就高高兴兴的把布裤子从门缝里塞出去,布施给前来化缘的僧人。
        接过布裤子的僧人们却犯了难,一条脏兮兮的裤子,发出的异味还让人得掩鼻,于是,裤子在众僧人的手中,你传给我,我传给他,传来传去,没人愿意收下这条布裤子。最后,还是阿难尊者拎起这条裤子来向佛陀请示:“佛陀,这条裤子实在不能穿,是不是扔掉算了。”
        佛陀双手合十,慈悲垂训:“诸弟子不可以这样,穷人的布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是他们虔诚的心意,我们不能辜负,万万不能丢弃,拿来给我穿吧。”
       听罢,阿难尊者深感惭愧,双手捧着裤子和目健连一起到河边去洗裤子。岂知,这裤子一下水,河水就波涛翻滚,还暴涨暴落,这情景让两人惊魂失色。目健连急忙施展神法,把须弥山移来,想借须弥山之势压住洪水,却不见奏效,洪波仍是翻滚不止;两人只好回来禀报佛陀。
      佛陀正在用斋,听后说:“河水因裤子而汹涌翻滚,这是龙王在赞扬贫穷人家竭尽全力布施的愿心。”随后,他从斋食中拈起一粒米饭给阿难尊者,让他们把这粒米饭投入翻滚的水中,就能镇住波涛了。
       阿难尊者感到奇怪,双手合一,求解惑:“佛陀,那么大的须弥山都压不住,这么小的米粒又怎么能镇得住浪涛呢?”
       佛陀微微一笑:“你们先去试试吧。”
       阿难和目健连半信半疑,把米粒投进浪涛中,顷刻,水退了,河面风平浪静。两人惊讶无比,感觉太不可思议了,一座须弥山的力量竟然比不上一粒米饭的力量?于是,他们虚心请教佛陀。
       佛陀开示:“一粒稻穗是从播种开始,经过灌溉、施肥、耕耘、收割等等过程,累积了一系列劳作、汗水、心血、艰辛的种种力量才能成熟为一粒米,它所蕴含的功德是无量的;正好比那条裤子,是贫苦夫妻唯一的财物,全部的家当,所以布施的裤子包含的心量也是无限的。四海龙王懂得一粒米的功德与裤子的功德一样大,都是由虔诚善念而引出的,所以龙王的波涛为善念而退让。只要虔诚念善,一粒米、一条裤的力量,都可以匹敌千万座须弥山。”
                  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带角还。
        
     这是在玉泉寺里得来的故事,我称之为“玉泉禅话”。

                               玉泉禅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耐心等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