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朝 神 童 传
奇
自古,有许多聪明伶俐、能文能诗、善言善辩的幼小孩子,被誉为神童。
在西安大唐芙蓉园的儿童游乐区里就有唐朝四神童的雕塑,他们是王勃、骆宾王、元稹、白居易。其实在大唐盛世期间,被称为神童的有很多,唐代诗人中有李白、杜甫、柳公权等,知名宰相的有张九龄、刘晏、李泌等,雕塑里只用了四位诗人作代表。
我要说的这个一生传奇又催悲的神童,他不是出生在唐朝,而是在明朝。
这位明朝的神童叫解缙(公元1369 一
1415年),江西吉水人,字大绅、缙绅,号春雨、喜易;出生在吉水鉴湖一书香门第,位居明朝内阁首辅、明朝翰林大学士。
据说解缙5岁时就能背诵父亲教过的书,7岁便能行文吟诗,10 岁时一日可读千言书,且过目
熟记得终身不忘,12岁就能融会贯通《四书》《五经》之深奥理义。自幼智慧过人,聪明绝伦,故得神童之名。
虽是书香门第的后裔,但家道传至其父亲前就败落了,家中一贫如洗。为了生计,他父亲解开由一介书生沦为了苦力工,每天挑河水沿街叫卖养家糊口;大家闺秀的母亲也落得靠纺纱织布、做女红来帮衬全家度日。家境虽贫寒,其父母却始终不忘书香家风,亲自授教子女,让他们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导,而且教子有方。在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仅19 岁的解缙,中得戊辰科进士三甲第十名,唐朝时最年轻中进士的是白居易,是年29岁,而解缙中进士时比白居易整整年轻了10岁。更不得了的是同试登进士第的还有解缙的长兄解纶和妹夫黄金华。这不是造就寒门独秀,而是造就了寒门多秀的大奇迹。一门三人应试同中进士第的喜讯,不仅轰动了吉水、轰动了江西,还轰动了朝廷。

解缙能称神童,那是绝对没有半点虚的。在他7岁时,跟随父亲来到河边担水,天气太热,他父亲把汗水湿透了的衣服洗了洗,晾在河边的古树上,随口自嘲道:
千年老树为衣架;
旁边的小解缙听了后立即接上说:万里长江作浴盆。
缙父一听,这不就是一幅绝佳对联吗!嗨,这孩子不仅对仗工整,字行间里还现显出少年人少有的博大胸怀,父亲不禁暗自欣喜,越发注重对孩子们习字行文的教育。
解家与当时任朝廷尚书的曹家是近邻,尚书位高权重,家中是深庭大院,并隐藏在一片幽静茂密的竹林中。解缙每天读书习字时都可以看到那片郁郁葱葱的翠竹,微风习习、竹韵渺渺,让小小人儿不仅心生喜欢,还生出了一番风雅逸趣,于是便写了一幅对联贴在自家门院上:
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曹府的家丁路过解家门前,看到了这幅对联,便禀报尚书。岂知这曹尚书虽位高权重,却是个心胸狭窄、小气巴巴的人。他看不起家境贫寒的解家,也不欢迎别人欣赏自己家的秀竹,更不喜欢解家人借他家的竹林来撰联显摆文才。于是他令家丁将竹林的竹子全部砍去半截,这样别人从院墙外就观看不到他家的竹子了。
解缙看尚书家的竹林都砍短了一截,便将门上的对联各添加一字:
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尚书得知后,更是气愤不已,干脆让家丁把竹林的竹子全部砍掉。他得意的想着,哼,这下看解家人的对联该如何来写。
第二天,家丁又禀报,说解家的对联上又多添了一个字,成了:
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几番较量,尚书有种败下阵的感觉,虽气恼却又奈何不得。而且这幅对联每添一字,就多出一重涵意来,这也让胸中有文墨的尚书有了几分惊讶和敬意,不由得对这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有点刮目相看了。便令家丁前去解家,请这毛头小子到府上来坐坐。
解缙自幼得家传礼数,既然曹府专程来请,便坦然礼尚往来。但解缙来到曹府时,曹府中门未开,只开了一小偏门。解缙见只开了小偏门,便止步不进。
曹家人问他为何止步?解缙说:“正门不开,非迎客之礼。”
尚书说:“你一小毛孩来尚书之贵府,如何能入正门?”
“我虽年幼,却是曹府请来的客人,童叟无欺是古训,尚书更是知书达理之人。”解缙正言道。
尚书点点头,说:“你言之有理,只是我想出对联考考你,若你能对上,我堂堂相府,一定开启正门,将迎你为座上贵宾。”
“好,一言为定”,解缙答道。他心里想这于我有何难,老先生您尽管出就是了。
尚书出:小犬无知嫌路窄,
解缙对:大鹏展翅恨天低。
尚书出: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解缙对: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尚书此时虽心中已有点赏识,但见解缙身穿一件旧绿衫,只是个跳跳蹦蹦的寒酸小毛孩,便有心想奚落戏弄他一番,于是出:出水蛤蟆穿绿袄,
一听就知道尚书是不怀好意,解缙看了看这位身着红官服,却已是老态龙钟了的尚书大人,便计上心来,他不慌不忙的说道:落水螃蟹着红袍。
自讨了个没趣的尚书,不由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但心仍有不甘,明知道解家中落,还是故意问:解学生,你这么伶俐聪明,家父家母定是满腹诗书,高就何位?
岂知解缙一点也不认为自己家境贫寒,父母卖水织布是下贱羞愧的事,父亲每天披星戴月沿街卖水,早晨水桶映着初升太阳的光亮,夜晚水桶又映出月亮的皎媚,那情景一
一出现在他的眼前,虽然辛苦却那么美,那么富有诗意;母亲每天不辞辛劳纺纱织布,灵巧的双手忽上忽下、飞梭走线,就像给人世间绘织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于是解缙的对联由心而生、脱口而出:
严父肩挑日月,慈母手转乾坤。
“好,好,太妙了。”尚书由衷的拍着双手赞叹,说:“老生佩服,真的佩服。”令家丁立即开启中门,上茶,迎接贵宾。
8岁时,解缙入族内祠堂的鉴湖书院接受正规教育,授教者是徐老先生,一日徐老师指着学院墙上的圣人画像给学生们了出一上联:孔夫子,关夫子,两位夫子。
小解缙歪头想了想便有了,答 : 写春秋,演春秋,两部春秋。
老师又出一个较难的拆字上联: 切瓜分片,上七刀,下八刀。
解缙眼睛一转,又快速答下联: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老先生喜出望外,连声赞解缙,孺子可教也!
言传,当时明太祖朱皇帝一时兴起,他亲自拟定了一个题目:在一幅对联里要出现108位古人的名字,然后令人张榜,公开向天下征集。
参与征联的人很多,最后在征集的对联里选中了几幅,呈奉皇上亲自钦定。
皇上优中透优,从中选出的一幅对联是:
云台三十六将,孔门七十二贤。
这幅被朱元璋钦定,还连声叫好,并推之为第一的对联,就是来自江西吉水、年纪尚幼、且锋芒毕露的传奇神童解缙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