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洞门内有座城,古时叫宝庆
在邵阳与表哥、表弟、表妹相聚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那是我们到达邵阳的第二天,大家约好上午10点在酒店汇合。我们好久没见了,大家兴致勃勃,先去了附近的公园里转转,拍了好多照片,然后开车去一家老字号餐厅吃饭。吃完饭,想着把我们带来的礼物送给大家,这时才发现我们高兴得过了头,居然把装礼物的一个大包遗落在公园拍照的地方了。怎么办?回头去找吧,虽说已不抱什么希望了,但决定还是去试试看。
当我们开车再回到公园时,一下车就远远看到那个大包竟然还在,里面的东西也安然无恙,我们真是喜出望外,这可是人来人往的地方。表妹夫退休前是原邵阳晚报社社长(现在邵阳晚报已合并入邵阳日报),我对他说:邵阳还能保留着这种路不拾遗的优良古风,你们报社可以借题大力的宣扬一番。
邵阳在古代时叫“宝庆”(我个人喜欢叫宝庆),南宋理宗赵晌皇帝登位时,史称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理宗皇帝用年号命名自己曾御使过的封地邵州(就是现在的邵阳)为“宝庆”,并命将它升级为宝庆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宝庆府,改设宝庆县;民国十七年宝庆县恢复原名邵阳县;1949年建邵阳市。但人们仍习惯称之为宝庆府,市内一条由东向西贯穿全城的大街就叫宝庆路。
宝庆古城位于湖南湘中,丘陵地带,气候宜人。有由东向西的资江和由南向北的邵水两条水系环城。资江将城分为江南、江北,江南属城内,江北属郊外;邵水将城分为城东城西,城东属城外,城西属城内。古代的宝庆府四面环水,并沿水四周筑有城墙,从城墙的遗址可以看出,当时的城墙至少高十余米、厚十余米,全部都是大而方正的青石块砌成的,坚固而扎实。全城虽也有东、西、南、北四个门之分,但实际上南门和西门都是城内门,北门则是城墙中开的石洞拱门,经石洞拱门可以出城,但洞门外是资江码头,江上没有桥,不管进城来还是出城去都得靠摇渡船。唯有东门在邵水上建了一座桥与城外陆地相联,这也是古城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据说最古时这是一座木质吊桥,每到夜晚,吊桥升起后,任何人都无法出城入城了,后来才改为固定的青石板桥。石板桥叫青龙桥,但桥上没有青龙,两端只有四只卧式大铁牛,作镇桥之宝。要是派兵守住青龙桥,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属于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塞,古代军事上称之为“铁打的宝庆。”所以宝庆的交通不是太便利,但以前是有过飞机场的,还有一个很大的飞机坪,宝庆老辈人说常有飞机在飞机坪上起降,后来不知为什么取消了这个机场。宝庆人因地理位置的原因,性格豪爽、义气,火辣,还有些些的骠悍,他们笑称自己为“宝古佬”。
宝庆也有许多名胜古迹,城东的山上有东塔,江北的岸上有北塔,资水与邵水汇合处有水府庙和水神殿;在两水汇合的白沙洲畔,又建有一座庙,因地势高故名为“高庙”,在高庙上可眺望两江清水汇合后,由远而近滚滚奔袭而来的壮观,此景又称为“双清胜览”;与北塔隔江遥遥相对的是“点石庵”,顾名思义,以前这里应该是一个庵堂,庵堂里面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形状像半个大帐篷,大帐篷遮盖下的是一潭很大很深的清泉,形成一个天然洞井。点石庵应该是由这块巨石而得名,所以古时有诗曰:点石钟声穿水去,北塔倒影过江来。
点石庵后来改建为“点石庵小学”,再后来又改建为“洛阳洞小学”,我读的就是这个洛阳洞小学。虽然学校多次改建,但那块巨石、那个洞井一直保留下来了,所以我熟悉,记得洞井的两边石壁上还有菩萨、尼姑之类的雕刻,井很深,洞很黑,水很凉,有几分神秘,有几分阴森森,小时候一个人是绝对不敢随便靠近的。
我不知道宝庆是不是属于历史文化名城,但宝庆确实出过不少文化名人。我所知道的比如魏源,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和文学家,与林则徐、龚自珍齐名,三人也是莫逆之交;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开眼看世界的人,他的《 海国图志》中主张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当代社会还非常适用。比如现代史上的蔡鍔,他领导了云南新军起义,还是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护国大将军; 比如当代的人民音乐家、教育家贺绿汀先生,他们都是宝庆人,为宝庆书写了光辉的历史。
宝庆,现在的邵阳市,是地级市,城市虽不算大,但管辖的范围大,现在的娄底地区所辖的范围中,许多就是从邵阳划割出去的,比如新化、双峰、涟源、娄底、冷水江等。现在邵阳市属辖的还有两个县级市和七个县,分别是邵东市、武冈市、新邵县、隆回县、洞口县、城步县、绥宁县、新宁县、邵阳县。
在城北的北门口宝庆古城墙前,我拍下了题图上的这张石洞拱门的照片。表妹夫看了连声说:“绝了,绝了。”表嫂也说:“你怎么拍得这么棒。”表弟说:“像是一幅画。”我大姐说:“真有点江南水墨画的味道。”我三姐和弟媳俩则说:“我们有幸成了你的画中人。”表妹说:“你快把照片发给我们。”我笑着说:“我这瞎碰乱撞也能有所得,不过既然有报社社长的质量认可,我就放心大胆的给你们每人发一张。以后你们每看到这张照片时,就会记得石洞门内有座城,古时叫宝庆。”

古城墙北门口

资江二桥

两江交汇水府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