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诗情,从名将植槐开始
(2023-02-01 10:57:36)余显斌
1
韦孝宽是西魏的大将军,带着士兵,金戈辉映,在战场上勇冠三军,斩将搴旗;在军帐中运筹帷幄,出奇制胜,以至于史家赞道:“韦孝宽奇材异度,纬武经文,居要害之地,受干城之托”。他智商高,眼睛一眨就是一个办法,而且行使的时候,大家见了都有些不明白,这是干嘛?怎么看不懂啊?等到事情成功,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大家也因此对他很佩服,甚至很多人都成为他的铁粉,称赞他做事的时候,“布置之初,人莫之解”,等到事情成功,大家都会瞠目解释,随之鼓掌较叫好,赞叹不已。
他不只是用军打仗这样,在治理地方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也因此,西魏主管政权的宇文泰特别信任他,哪儿问题最大,就派他去;哪儿有漏洞,就让他去堵塞。总之,他成了宇文泰的救火队员,整天忙碌着。
那年,雍州驿道一带的百姓,怨声载道,有的甚至拖儿带女,纷纷逃离驿道边,住进比较偏远的地方。当地官员见了,头疼不已,可又无法阻止。消息传到长安,宇文泰得到消息,也十分苦恼,不断地更换官员,可是,仍无法改变现状。
这时,韦孝宽刚刚在玉璧防守战中大败东魏的军队,带着得胜之军开始修整。朝堂上,大家纷纷议论,最终一致同意,让韦孝宽去治理雍州,他的办法很多,或许能行。韦孝宽接到命令,气也没来得及喘上一口,就脱下盔甲,马蹄嗒嗒,由武将改任文官,走马上任,千里迢迢去了雍州,沿途所见,驿道破烂,泥泞遍野,户口凋零,田野荒芜。这个地方,看来症结很大,是需要大力治理。他到了衙署,召集下属们商量,雍州也算不错的地方啊,咋的出现如此状况?所有人听了都摇着脑袋,拨浪鼓一样,说不出以恶搞子丑寅卯。
韦孝宽感到很失望,也很无奈。他坐在官署中,皱着眉毛,思索再三,一拍桌子,决定去微服私访,探查一下问题的症结。
2
将军出身的韦孝宽,不像那些文官那样疲沓,说一声去微服私访,马上就行动起来,脱掉官服,穿上老百姓的衣服,也不要随从,也不要警卫,成为真正地裸访。他见到当地人就询问,驿路是大路,是交通要道,按说应该人烟辐辏,住户密集,炊烟袅袅,歌声飞扬。这里怎么一片寂静,一片荒凉,没有竹篱茅舍,没有连片庄稼和成群牛羊啊?他就这样走一处问一处,进百姓家里讨教,在田边地脚请教。几天下来,事情就有了眉目了。
原来,当时的驿道,形同如今天的公路。今天的公路,一里的距离,就会竖着一尊水泥浇筑的碑,上面刻着数字,标明里程,让行路难的人一看一目了然,哦,我到这儿了,离家不远了。可是,在一千几百年前西魏的时候,当然不会有水泥,也就没有里程碑。
可是,古人科技虽然不如今天发达,智商一点儿也不比今天的我们差,拍着脑袋一想,就想出一个很好的办法,“路侧一里置一土侯”,也就是在驿道旁边一里的距离,修筑一个大土墩,高高地矗立在那儿,告诉来往的行人客商,这是一里路。于是,那时的驿路就出现一种风景,一里左右一个土墩,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延伸向遥远的天边,延伸向故园的那畔。
土墩矗立在那儿,能很好地表明里程,指示路线,可也有一个缺点,时间长了,经过雨水的冲刷,唰啦啦的,再加上洪水浸泡,土墩“就会经雨颓毁”,倒塌一地,消失了形迹,甚至让道路变得一片泥泞。地方官员一听报告急了,马上放下茶杯,轻袍缓带,蒲扇轻摇,到了现场,命令差役招来沿途百姓,挑担推车,装土运土,打夯叫号,重新竖起土墩,重新指示道路。
那时,地旷人稀,战乱之中百姓更少,驿道旁边,一户人家几乎要修筑照看着好几个大土墩。再加上雍州处于黄土地带,土质很黏,挖土运土夯筑都不容易。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就影响到了沿路一带百姓的生产和生活了。所以很多人家感到很不耐烦,还不如搬离这儿,走向远方,住在偏僻的地方,落得一身清静。
韦孝宽听了,呵呵一笑,告诉大家都回来吧,以后不用操心这件事了,官府不会再麻烦大家了。因为,他已经有了一个办法,替大家解决这个难题了。
所有人听了都有点不相信,这么让人头疼的事情,多少人官员都没有解决,最终不得不长吁短叹,骑着马儿,走向远方,留下无限的遗憾。韦孝宽只用几天时间就能解决,怎么可能?
3
韦孝宽回到衙门后,马上发布命令,要求住在土墩旁边的那些住户,商定安排,在每一个土墩旁栽上一颗槐树,而且要求保栽保活,马上执行,不得延误。
大家一听有些火了,心说,这家伙,就是这样解决问题的吗?这不是更增加了负担吗?可是,既然是其下辖的百姓,对于刺史的命令,是不敢不执行的。于是,大家一个个按照韦孝宽的要求,商量好后,弄来一棵棵槐树苗,每个土墩旁边栽上一棵,每天没事的时候,挑上一担水浇上。
事情虽不是大事情,可是,大家觉得是无用功,都更加不满,更是冒火。
时间一天天过去,槐树苗容易生长,也在一天天地长高,一天天地长粗。春天里,风一吹雨一下,扯出一片绿荫,一片青嫩。到了开花时节,一片槐花犹如雪花一般盛开,白白净净的。走在驿路上,远远看去,槐树如给驿道镶上了一道白色兼绿色的边儿,十分好看,十分美丽。
过去在驿道上行走,尤其在六月三伏天里,头上太阳火辣辣地照着,一个个行人大汗淋漓的,如从水里捞起来的。现在则“行旅又得庇荫”,旅客有了歇阴的地方,走累了,躲在绿荫下坐一会儿,乘一会儿凉,再接着往前走,不用担心太阳晒人,一里之后,还有绿荫等着。绿色有了,鸟儿也飞来了,唧唧呖呖地叫着,蝉儿也吱啦吱啦地唱着,蛮不错的。
行旅之人十分方便,歌笑之声沿路不绝。
土墩在六月的大雨中一个个垮塌了,没有了形迹。主管的官吏见了,急忙上报上去,希望组织人力重新整治,重新修建。韦孝宽听了一挥手,告诉大家,土墩没了就没了吧,以后就不用再修建了,以免劳民伤财,众怨沸腾。
主管官吏一愣,看着他不解地想,用什么标识路程啊?
韦孝宽笑着告诉他,用土墩是为了计算里程的,现在一里一棵槐树,就是里程的标志,还要那些破土墩干嘛啊?大家听了恍然大悟,这才知道韦孝宽这样做的原因,一个个佩服不已。因此,有人称颂他“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于内,功后成于外”,他所制定的规划,都借照古今,目光远大,一旦执行起来,对后代都有着深远影响,有着很好的作用。
当地百姓知道这件事后,一个个也都乐呵呵的,不用担心再去修筑土墩了。住在驿道边的人,心里终于安静下来,也不再迁移离开了,甚至那些原来离开的人,也都带着家小回来了。
4
宇文泰在长安听到雍州被治理得很好,风调雨顺,安宁平静,百姓更是载歌载舞,喜笑颜开,感到很好奇,决定放下手里的工作,出去巡视一番,观察一番。于是,在又一个春风吹绿的三月里,他放下手里的工作,带着人马上路了,不久就进入了雍州地界。
他的车骑自然走的是驿道,马蹄哒哒,车轮坎坎。
走在宽阔的路上,宇文泰仔细观看着,看着路上行人笑容满面地走着,带着快乐,带着幸福;看着挑担的推车的也没有别的路上汗流浃背的样子;看着周围居民也没有别处的那种疲乏劳作修理土墩的情形,总感觉到雍州的驿道和别处的有些不同。有什么不同呢?他终于发现,这儿没有了别处常见的土墩,沿路是一排青葱的槐树,碧色阴阴花色雪白的。他就找来韦孝宽,特意询问了其中的原因,当听到他陈述的缘由后,呵呵大笑,赞叹不已,没想到这样一项小小的独创,竟然一举多得:首先节省了民力,让百姓不至于劳顿不堪;其次,能够遮荫乘凉,美化了环境;另外,过去土墩倒塌,在雨中一片泥泞,毁坏道路毁坏农田的情景不见了,槐树生长在路上,既能固土,又能保路。
回到朝廷后,他马上召开会议告诉大家,在西魏境内,即日起,沿途不得再用堆土墩的办法计算里程,指导行人,都一律栽植成槐树。而且,在下发的命令中,他还对韦孝宽幽了一默说:“岂得一州独尔,当令天下同之。”这样的好处,这样的美景,怎么能让雍州人独自享受呢?太不公平了,太让人眼红了,应当让天下人共同享受。当然,受到韦孝宽的启发,宇文泰对栽种槐树的数目做了更新,不然,不是显示领导只会抄袭,没有创意了嘛?他的改进的方法也很好,很有诗情画意,“夹道一里种一树,十里种三树,百里种五树焉”。韦孝宽的是一里一棵树,宇文泰规定,一里距离种两棵槐树,驿道的一边一株。十里的距离种上六棵槐树,每边三棵。至于百里呢,一边种植五棵,总共十棵。这样以来,既便于计算里数,也便于乘凉,更成了一道驿道上的风景。
这个方法,后来到了唐宋,又被加以改革完善,变成了沿路栽柳,五里修建一座亭子,名为短亭;十里修建一座亭子,名为长亭。于是,中国驿道就成了一处绿色之路,一条诗歌之路,一条风景之路。李白在词中写少妇高楼望归的时候道,“何处是规程?长亭更短亭”,望着一处处长亭,一处处短亭,不见心中的良人;戴复古在金人南侵,灭掉北宋后,漂流南方,回忆故园驿路柳色,长亭短亭迢迢不断的情形道,“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至于李叔同的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更是快炙热口,至今传诸人口。
韦孝宽的一项创新,从此让中国的文学多了一道风景,多了一幅诗词画意的意境。至今,当我们读起这些文字,读起古人的诗歌,不得不在心中赞叹着,一个公仆,当心怀天下苍生的时候,总是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是很好很美很人性的办法。原因无他,因为他的心始终是美的,是人性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
盛世如花,公仆更应如此,尤其在扶贫路上。这样方能无愧百年盛世,无愧天下百姓。
(余显斌,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山阳中学3楼1号;邮编:726400;电话:13689143798)
余显斌,《读者》《意林》《格言》等签约作家,至今出版文集十九本,写作至今,在几百种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两千余篇文章,《父亲和老黄》等二百余篇文章在各级征文中获奖,《知音》等七十余篇文章被各种高考、会考、中考以及其他考试选做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