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论语》里的孔子
(2022-11-22 20:09:48)
28
育人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正确地理解孔子,理解孔子学说的人性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孔子学说能深入人心的原因。
2.通过阅读文本,理解孔子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以及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有什么作用,理解中国人自古团结一致的原因。
3.通过阅读文本,理解“六个一”活动所反映的儒家文化内涵,更应该进一步理解儒家文化对于今天的社会教化作用。
1
两千多年过去,孔子已经走远了,可是,他的为人,他的思想,他的品德,不但没有随着时光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反而更加清晰起来,明了起来。
在很多画像里,在很多雕塑中,孔子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甚至有些拘谨的人,身挎长剑,两手相揖站在那儿,看着一个个来往的人,显得古板、方正,甚至有些不苟言笑。这显然是对孔子的误解,将孔子圣人化了,将孔子简单化了。孔子不是那样的人,他和蔼,甚至很风趣,没有城府,和学生相处犹如朋友和亲人。一次,他到武城去转悠,听到那儿有弦歌雅唱的声音,有琅琅的书声悠扬传来,飘散风中。这种春风化雨式的教化方法一直是孔子提倡的,是孔子赞美的。
这儿的官员正是孔子的弟子子游。孔子很满意,就和弟子开起了玩笑,说出那句有名的话,“割鸡焉用牛刀”,这么小的一个地方,怎么用上了这么高明的教育方法啊?有点浪费资源啊。谁知,子游却当真了,回答老师道:“过去我听您说,君子学礼乐,能够爱人;百姓学礼乐,遵纪守法,难道在这儿用这样的教育方法不对吗?”孔子忙告诉他,自己是在和他开玩笑,咋就当真了呢?
还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子贡走失。子贡急了,到处寻找着孔子,询问着每一个见到的人。其中一个人告诉他,自己在城门处见到一个人,可能是他的老师,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如子产,腰比大禹的短三寸,那种惶急沮丧的样子有点像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后,将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想想,捋须微笑着道:“别的描述不恰当,但是,丧家之犬还是形容得很到位的。”一个人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没有放弃,没有退缩,而是幽上自己一默,这是应对困难的最好的挑战方法。
孔子是幽默的风趣的,是一个爱说笑的人,甚至是一个很开朗的人。否则,他一生奔波,历尽劫难,在那个时代竟然活了七十三岁,如果没有一种乐观开朗的心态,是很难如此长寿的。
有学问,有品行,就能赢得弟子们的尊敬。因为蔼然,因为平易,才使得孔子在受到弟子的尊敬之外,赢得了弟子们的衷心喜爱。
孔子心中始终充满着阳光,春风浩荡,绿遍天涯,绿遍人心。
2
孔子并不墨守成规,不是书呆子、老学究。他善于变通,能够随机应变,有时做的事情,让人读了会哑然一笑,心想,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孔子吗?孔子会是这样的吗?是的,这就是孔子,他不但这样做了,做完后还一脸阳光。
他去卫国,经过蒲地的时候,这儿的人和卫国是敌人,不许他去,就围住他。他的一个弟子功夫很好,十分气愤地说:“上次随老师出行,遭人欺负,这次又是这样,我宁愿作战而死,也不愿意再受这样的窝囊气了。”蒲人面对无情的刀剑也有些害怕,于是就提出要求:“你们如果不去卫国的话,我们就放你们走。”孔子一听连忙答应,并且还发了誓,蒲人放心地放行。谁知孔子转身就命令弟子们跟着自己赶快去卫国。弟子子贡不解地问道:“老师,您可是发誓了的。”孔子摇摇手告诉他,被逼迫发的誓言,上天是不会见证的。
这不是食言自肥,这是一种随机应变,是一种灵活变通。
孔子的变通,都是在不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上做出来的,由此可见,孔子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一个智慧灵活的人。
孔子是人,绝对不是神。
正因为是人,当他能够在中国文化上,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划时代的作用时,更可见他的伟大,他的高尚。
孔子不喜欢道德败坏的人,遇见这样的人来拜访,就坚决不见。可是,按照他提倡的“礼尚往来”的规则,这样做就会失去礼节。对于这种情形,他自有巧妙办法去应付。当时,鲁国有一个名叫阳货的人,仗着手里的权势为所欲为,弄得天怒人怨。他也想拜见孔子,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份,赢得他人的称赞,于是就带着礼物上门了。孔子知道后,马上让人出去告诉阳货,自己出门去了。他虽然用这个借口暂时避开了阳货,但按照礼节是需要回访的,要回访还得和阳货见面。孔子想出一个办法,瞅着阳货出门时,忙上门去拜访:这样既没有失礼,也不会见到自己厌恶的人。
孔子有时也会有童心表现,而且很突出。
他特别厌恶一个叫做孺悲的人,更别说见面了。孺悲却很想见孔子,一次瞅准机会就来拜访他。孔子忙告诉弟子,让对孺悲说,自己病了。孺悲听后无奈地转身而去,可还没离开孔子的院子,房子里就响起了孔子弹奏琴瑟的声音。孔子通过这来告诉孺悲,你是不受欢迎的人。
孔子是率真的,是诚实的,他将自己的一切思想言行都摆在光天化日下,摆在大家的面前,不藏不掖,坦坦荡荡。因此,他曾经毫无愧色地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3
孔子是平凡的人,阅读《论语》的时候,他仿佛在向我们走来,或者就站在我们的中间,高个儿,身体壮实,满脸微笑,平声静气。
可是,他又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就在于他的担当精神,他的责任心,他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他的历经挫折从未放弃的毅力,他的以宣扬礼乐教化为己任的品行。
在那样一个乱世,孔子一直在追求着理想的社会,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格。他目标远大,却脚踏实地。他从不脱离实际,从未脱离人心和人性。他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可以说是奠定儒家思想的第一块基石,并由此产生礼乐教化和人性思想的。
孔子是面向生活,面对着天下苍生的。
他提出的主张,也是面对着天下苍生的。
他的这句话,也是对所有人提出的一个最为基本的做人要求:自己不想得到的灾难、痛苦,请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同样的道理,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也从心里希望别人得到;自己想追求的目标,也从心里希望别人追求到。孔子觉得,能做到这点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了不起的人。孔子由己及人,提出儒家的主张,让儒家思想极具人性化,普世化。
孔子的弟子子贡和子路都做了好事,子路接受了别人的奖赏,高高兴兴地回来了;子贡拒绝了别人的奖赏,也高高兴兴地回来了。孔子知道后表扬了子路,批评了子贡。他解释这样做的原因,一般人做好事都想得到奖赏,如果你拒绝奖赏,其他人学样,那么,那些想得到奖赏的人就不好意思接受奖赏,就失去了做好事的动力,以后见到需要帮助的人也就会撒手不管了。
孔子始终没有高蹈于世,思想很接地气,很有人性味。
今天,我们读《论语》,学习儒家古典文化,要学习孔子的人性思想,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当将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替别人多想想,替别人多思考一些,这样,我们的思想就会纯洁起来,就会高尚起来。这样,我们做事的时候时时都会有一个底线,不会滑过去,不会做出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六个一”活动的开展就是这样的,无论是帮老人打扫卫生,给父母做饭,都是推己及人,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替他人着想。
宋朝的文天祥在走向刑场前,曾留下《衣带赞》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为的是什么?就是将其中的精华内化为我们的思想,外化为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样,我们才无愧于所学,无愧于先贤,无愧于我们的传统文化。
4
读《论语》,读孔子的平凡,读孔子的人情味人性味,我们也应当学习孔子的伟大。孔子因为是平凡的,才更见其伟大;孔子因为是有血有肉的,才更见其高尚;孔子因为是性情中人,才更见其了不起。
一切对孔子的神话,都是对孔子的误解;一切对孔子的脸谱化,也是在误读孔子。
孔子带着一种社会担当,一种改良社会的责任,就那样奔波在华夏原野上,行走在荒城古道间,徘徊在失败和挫折中。他的伟大,就在于他始终没有放弃。他自己曾经说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了战争,没有了鼙鼓,没有了哭声在野,自己也就不会这样奔波在外流浪四方了。他四处奔波,就是想凭借着自己的学说,自己的主张,消弭战争,消除血腥,恢复安宁。
他带着自己的三千弟子行走在文化的荒野上,也行走在良心的土地上,他不是在播撒着治国的种子,而是在播撒着文化的种子,播撒着良知的种子,播撒着仁爱的种子,也播撒着文明的种子。
他让一个民族变得温文尔雅,充满人性。
他让一个民族遵守秩序,遵从制度,服务百姓。
他将一种文化认同渗入到人们的心中,让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无论身处何地,无论走在何处,都不会忘记我们是中国人,是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是充满着温情,充满着儒家文化的中国人。
在《论语》中,我们只有在感受孔子平凡的基础上,才能领悟到孔子的伟大。
【学校有话对你说】
孔子是一个平凡的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孔子的伟大,就在于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却带着一种责任心和担当精神,自觉自愿地承担起儒家思想的传播责任,和儒家文化的传播责任。他以他的品行,他的精神,教育着自己的弟子,并进而教育着所有的人,遵从制度,服务百姓,积极进取,勇于担当。今天,我们山阳中学的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就应该学习孔子的这些精神,学习孔子的思想精华,理解中国自古以来和平统一成为主旋律的原因,理解学校“六个一”活动和传统文化的契合处,并将之推向深入。
思考探究:
1.孔子曾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到了今天仍有着很好的教育作用,请你举出所见事例,加以证明和论述。
2.从我们五千年文明发展史可见,战争会受到谴责,分裂会受到鄙视。相反,和平成为民族的主旋律,统一成为国家的主旋律,是因为我们有着一种文化认同感,其中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具有重大意义,你认为呢?请进行简要分析。
3.课外借助工具书阅读《论语》,谈谈你对孔子的初步认识。
本文收入陕西省山阳中学传统文化读本《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