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印戳
(2022-11-03 22:30:23)泉州的印戳
余显斌
1
寺院一般建在山中,建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深山藏古寺,就是此意。可是,在这儿,寺庙却在城里,闲暇里,这儿的人脚步一滑,就能进入寺庙里,在木鱼声中洗耳清心,也洁净灵魂。
这城,就是泉州。
这寺,就是承天寺。
走到寺门前,“月台”二字,白底黑字,一派敦厚,又略带清秀,书于山门匾上。此地,古代为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的府邸后花园,为南园。
留从效是五代藩镇,掌控着泉州和漳州,他是泉州人。
此人知书识礼,仁义,治理泉、漳二州时,废除杂税,奖励耕种,与民休息。史书记载,除此之外,他还“建寺捨田,养流遗,鳏寡穷獨之人,死丧无主,手足不敛,买棺以埋之。而自奉节俭,恒衣布素,置公服于中门之侧,出则衣之”。在五代十国时,各处藩镇争权夺利,无日无战,百姓血流成河,痛苦难言。留从效保住泉、漳二州,十七年里,让此地和平安宁,从无战伐,亦无鼙鼓,功劳不小。
那时,公余之暇,他一定会轻袍缓带,行走在这儿一片假山绿荫间吧。
那时,听着墙外百姓歌笑殷殷之声,他一定会微微而笑吧。
2
十七年后,留从效更做了一件让历史,也让泉州人都惊叹不已的事情。此时,大宋已经开始一统天下,金瓯即将完整。留从效竟然派人借一帆风,去了汴梁,将泉州、漳州的土地,献给朝廷。
多少人想割据一方,称孤道寡。
多少人利令智昏,为了一己名利,不惜分裂国家。
更有多少人,为了个人私欲,不惜发动战争,将千万健儿生命,视如粪土。
泉州是幸运的,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幸运地遇着留从效,从而没有响起一声鼙鼓,没有流下一滴鲜血,就回归大宋,归于一统天下。从此,这儿歌声悠扬,笑语洁净,如露珠一般漫空挥洒。从此,陌上花开的时候,泉州的士子长袍大袖,仕女裙裾飞扬,一个个走向柳色如烟的地方,赏花,踏青,也相互脉脉含情而望。从此,泉州刺桐花红如霞,映红这儿的山水。从此,这儿成为海上丝路的起点,一只只大船满载着丝绸、瓷器、茶叶,扯起白帆,走向海外。
泉州,也因此成为诗词山水。
泉州儿女,也成为婉约诗词里的主角。
3
留从效死后,他的南园不久变成了寺院,初名月台寺,后名承天寺。南园的结局,如此甚好,大概也很合乎留从效的心意吧。古代的私人园林,一般人是很少能进去的,就连柴门小户的也是如此,因此才有诗人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只有寺庙,才能供人游玩,供人漫步,或者散心。
这儿成了寺庙,也就成了泉州人随意赏玩的城市园林。
他们闲暇之余,会长衣一袭,或者裙裾飞扬,走入此处,看绿榕一片,荫蔽巷道;看石塔玲珑,立在树旁;或是走到井边,望着井里一袭清亮,也面对着水面浮起的一袭清凉,内心大概会清净如露,也洁净如露吧。他们当然也会静静地来到弥勒佛殿,敬上一炷香,也敬上自己的一片心意吧。
城中的刺桐花开了,一片红红灼灼的,犹如朝霞;一片芳香荡漾着,如箫音里吹奏的音乐。
他们的心中,荡漾着一种幸福,也一定如花香一样,轻轻荡漾着。
多少年过去了,时光已老,青苔斑驳,他们一个个已走入历史深处,走入竖行文字的深处。大榕树已虬曲斑斓,如怪龙,如巨蟒。树下的石塔,也被岁月风雨沁染得一派古旧。可是,那种岁月遗留的翰墨气息,还有那种平和淡雅的气息,仍然流散在承天寺里,甚至扩散在泉州城的市井中,让我们身入其中,徘徊难去。
4
沿着古人的屐痕,沿着昔日的巷道,我们慢慢走来,走入泉州,走入承天寺。泉州风雅依旧,承天寺翰墨仍然。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这儿的气韵流风。
走过承天寺的月台,走过绿荫巷道,在荡漾的碧色里,养一会儿眼,也养一会儿心;走到“梅石生香”前,静对一株梅花,静嗅一缕清香;抑或是在弥勒殿前,无声地观赏着宋朝的石塔、石经幢,观看岁月的影子。此时的感觉,真的是岁月静好,心灵如花。
这一刻,人就如走进了厚重的历史。
这一刻,人就如一步步走近那个名叫留从效的人。
寺庙,是慈悲之地。
僧人,是慈悲之人。
世间还有一种人,为了熄灭烽烟,为了抚平战争,为了营造一方和平生活,竟甘愿抛弃个人富贵,丢弃已经到手的基业,投身于国家一统中。这样的人,更是大慈悲之人,是一种具有佛祖情怀的人。
这人,就是泉州的留从效。
他,是泉州的良心,是历史的良心。
这座寺庙,是泉州良心的印戳。
(余显斌,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山阳中学3楼1号;邮编:726400;电话:13689143798)
本文获得“老泉州”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