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是把无敌刀
余显斌
那年,后周灭梁。由于指挥得法,因此,北周军千帆所指,万马奔腾,摧枯拉朽,一路打到江南,到了江陵,将梁朝灭掉,将梁朝的皇帝活捉。
这次进军的长史,也就是参谋长,名叫于谨,北周的一代名将于谨。
对于这个人,北周皇帝夸他,“不以利干义”,意思是于谨从不因为私利而损坏国事。可是,这次却不一样,于谨进入江陵,接见了很多江陵被俘虏的人,而且谈话后就将他们放了。这是干嘛?卖人情啊。卖人情难道有白做的吗?大家想,当然不可能,绝对有好处:无利不起早嘛!
一些北周的将军,心里不满起来,都悄悄地盯着于谨。
不久,北周的军队开始撤退,很多人都腰包都鼓鼓的,里面有珠宝,有铜钿,有财物。于谨也带着东西,而且更多,竟然装了满满两车,用布幔遮盖着,派遣士兵护送着,十分谨严。大家联想到他原来利用职权,放了那么多人,都是江南的士人,能没有财物相赠?
大家心里更是不舒服。皇帝还夸他呢,什么大公无私?简直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主。
车马如水,盔甲映日,北周军队终于回到了长安,大家都将自己带的东西瞅机会送回家里。但是,有一个人的东西却没能送回去,被北周文帝派出太监拦住,一道圣旨,让马上送入宫廷。
这人就是于谨。
于谨不解地问道:“干嘛?”
太监摇着头,皇帝这么命令的,谁敢随便去问啊?
大家见了,暗暗直乐,这回这位长史可要露馅儿了,让皇帝看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官,什么样的品行吧。
文帝年轻,办事利索,不喜欢拖泥带水,同时让所有的人都进殿。
大家参见皇帝,站在两边,等候指示。
于谨也上前参见皇帝,汇报了灭掉梁国的经过。文帝听后,将战事暂时绕开,询问起别的事情道:“听说你带回来两车宝物,有这事吗?” 于谨老老实实地告诉皇帝,自己只是带回了两车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已。大家听了,都嘎嘎乐起来,宝物啊,谁不喜爱?不喜爱,那不是傻子吗?
文帝也笑着问道:“可以让大家看看吗?”
于谨没说什么,不过觉得实在没啥可看的。
文帝看看两边的大臣,问大家想看吗?大家当然想看,早已有些迫不及待了,现在皇帝有这样的想法,简直是最好不过了。大家嘴里不说,却将想看的心思全都写在了脸上。一个个心里在想,在大殿上暴露出来,才更有打击力度,更有暴露的价值呢。
文帝见大家如此,笑着一挥手,让武士们将车子缓缓推进大殿,仍被布幔遮挡得严严实实的,显然一直没有打开过。
有太监上前,准备打开布幔,文帝摇着头阻止了,让于谨上前,亲自揭开,让大家欣赏。
于谨慢慢走上前去,慢慢拉着布幔扯开,文帝瞪大眼睛,所有大臣都瞪大了眼睛。里面没有珠宝,没有财物,“唯见坟籍而已”,竟然全部是书。
原来,在于谨回军时,就有人悄悄跑到文帝面前打了小报告,这次于谨出师,可是满载而归,“大有辎重,悉是梁朝珍玩”,全部都是珍宝,都是古玩。文帝听了,特意如此,就是想让大家看看。
至于于谨此前在江陵放走的那些人,都是一些才能之士,所以如此。
满朝大臣听了,都低下头,很是惭愧。
那些带着财物归来的将军,更是红着脸,事后将财物一一上交。
此后,北周官风一清。
很多时候,一个清官可以带出一群清官。一群清官可以净化世风,可以端正风俗,可以润泽人心,可以带着万民,一路走向兴盛,走向传奇。
北周由弱变强,最终统一中原,奠定大一统基础,和这种清廉风气有关。
这种风气的养成,做为朝廷重臣,于谨起着重要作用。
史官在谈到于谨的时候,曾经道,他是“王佐才也”。他的“王佐才”不只是智慧出众,才能无匹,最主要的还是清正廉洁吧。
廉洁无敌,能压邪恶。
清正如水,能净世道。
本文获得“我心中的廉与洁”征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