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礼仪,文质彬彬远行
(2022-08-05 19:01:31)携手礼仪,文质彬彬远行
余显斌
人是群体动物,是需要相互来往相互结交的。如老子所说的,大家各自住在自己的竹篱茅舍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炊烟袅袅,相互能够看见,鸡鸣狗吠,相互能够听见,却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几乎是不可能的。老子自己在洛阳管理图书时和孔子相交,骑着青牛一路出函谷关也得和他人交接,也不可能回到他所想像的“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环境中。
古人不能如此,今天的人更不可能如此。
人和人交往就得有礼,就得讲究礼仪,讲究礼貌。
礼仪,文化的仪式
礼的出现应该在原始社会,仍是为了祭祀鬼神的。人们祭祀鬼神时得有各种仪式,以此表示自己的尊敬、自己的敬畏、自己的感激之情,这就是礼。
时间远去,很多这样的仪式已经消失,可是也有的慢慢保存下来,从中可见一斑。
祭祀黄陵就是如此,从未废弃,一切礼仪都十分隆重。黄陵即黄帝陵,这儿古柏青葱,茫茫苍苍;沮水流淌,碧波清清。人们祭祀的时候穿着汉服,庄重严肃,按照仪式进行,击鼓鸣钟、敬献花篮、恭读祭文、乐舞告祭、拜谒祖陵……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其间各党派、各团体都会派出代表,拿着花篮,恭敬献上,在黄帝陵前鞠躬行礼,以表怀思,以示团结友爱。黄帝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祖先,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根,忘记桥山的黄陵,就是不孝子孙,就是数典忘宗,是会被他人唾弃嘲笑蔑视的。
祭孔也是一场大典。祭祀的过程中有歌舞演奏,有敬献祭品,有诵读儒家经典等仪式。祭孔自古是大礼,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代传承着。
这样的仪式就是礼仪的源头,其蔓延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婚丧嫁娶、节日祭祀、接待宾客等。
有一年的三月三,也就是上巳节,花色烂漫,鸟鸣溅溅,复旦燕园的学子们专门上演了一场古装秀,用评论者的话说:“美丽的三月总是需要某种仪式来记住,于是便有了复旦上巳节。”是的,那时杨柳依依,翠色如烟,天嫩水清,时光静好,是值得用一场仪式来铭记的,值得用一场传统文化的仪式来铭记的。
很多仪式究竟有什么作用?如果从实用性来看确实没有作用,但是,我们的生活不只是需要实用类的东西,不只是需要粮食、瓷器、丝绸,还需要精神层面的东西。譬如春节贴对联,挂灯笼;譬如元宵赏灯,都没有实用性,可它们却能唤起我们的乡愁,唤起我们对古文化的喜爱、对亲情的思念。
很多仪式能增加节日的神圣感、庄严感,会唤起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唤起我们对华夏历史的喜爱、对祖国的喜爱。
礼仪,行为的规范
古人提倡礼仪,为我们的礼仪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说我们是礼仪之邦,就是因此。
礼仪有祭祀的仪式,还有人和人交往的礼节,后者更被孔子所重视。
孔子提倡教育,提倡礼乐教化,是和春秋时期的社会大背景分不开的。春秋时期,虽然诸侯争锋,时时会有战争,战争的规模却不大,大家作战时还讲究上古的君子风度。宋襄公和楚国作战,楚国军队过河时一片混乱,有人建议赶快进攻。宋襄公说,仁义的军队不进攻处于混乱中的队伍。楚军过河来到战场,闹哄哄的没有排成队列。有人建议趁乱进攻,宋襄公说,仁义的军队不干乘人之危的事。战争开始,宋襄公要求,打仗的时候,小孩别打,上了年纪的别打,受伤的别打。最后宋国战败,宋襄公的大腿上还挨了一箭。后来的史家大多笑话宋襄公迂腐,其实,在宋襄公之前,中原的战争形势就是这样的,而且敌人一旦战败退走,胜利的一方就网开一面,绝不穷追猛打。
此时中原大地还较为安宁,百姓生活也还不错。
孔子由此看到了恢复西周礼仪的希望,于是上下奔波,四处游说,极力提倡礼仪教化,希望以此约束大家的行为,回到过去那个丝竹管弦的优雅社会。孔子提倡礼,更注重礼的作用。他的儿子孔鲤有一天从书房走出来,准备到外面去转转,恰好遇见孔子站在院子里,看见他就问他学习礼没有。孔鲤告诉父亲,自己最近很忙,还没来得及学习有关礼的内容。孔子很严肃地告诉他,“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如果不学习礼仪,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身的,是无法和他人相处的。孔鲤听后忙回到书房寻找有关礼的书籍阅读学习,提高自己的礼仪文化。孔子认为,恭敬、谨慎、勇敢、直率都是美好的品德,但在行使时都必须有一个度,不然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就会起着反面作用。譬如直率,如果在说话时一味如此,不合乎礼仪的话,就会显得尖酸刻薄。中国人说话讲究委婉,见人吃饭狼吞虎咽时,你不能如此直白地说出,这样别人会难以接受的,你可以说,吃饭细嚼慢咽对身体有好处;见人衣着邋遢,你不能说对方如济公一般,可以告诉他,衣着简朴固然重要,衣着整齐更是一种美好品德……孔子的弟子有子在谈到礼仪的作用时非常明确,“礼之用,和为贵”,学习礼仪就是为了和他人搞好关系的,就是为了建设一个和谐社会的。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孔子的礼仪文化,应该灵活多变,吸收其精华,抛弃其糟粕,而不是全盘照搬。
几千年前的孔子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社会会发展到今天的样子,他不会,也不可能为今天的人创制出一套礼仪的。
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古人就显得文质彬彬,显得温文尔雅,一身袍服,不急不缓,温润内敛,走在历史的驿路上,走在文字和翰墨里,走在诗歌辞赋中。他们的这种气韵透过文字,透过古人的笔记记载,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润化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国人今日的风貌既含蓄又温润,既书卷气四溢又内含刚烈的秉性,这是和儒家的礼仪规范分不开的。
礼仪,社交的准则
古人认为,一个人的一举一动如果都符合仁,就是符合礼仪的。具有礼仪的人时时在约束着自己,无论行动,无论语言,都要合乎社会规范,合乎道德要求,而不要突破做人的规则,否则就滑向了非道德的深渊,就成为一个难以立身的人,就不是君子。
颜回是孔门大弟子,曾向孔子询问如何做到恭敬守礼。孔子用一组排比句坚定有力地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不该看的别看,不该听的别听,不该说的别说,不该动的别动。
宋朝有个叫富弼的大臣,和范仲淹、韩琦、欧阳修并列,被称为“四大名臣”。一次,他和一个大臣一起进宫参见宋仁宗,退出来的时候,听到幕后一个宦官对另一个道:“那老小子也就是能说会道,论能耐怎么能和范、韩、欧阳三公并列?”和富弼一起的大臣听了,忙对富弼道:“那人在说您呢,回去看看。”富弼忙说,对方是在说别人。幕后人继续道:“富弼那老小子没啥能耐。”那个大臣说:“真的是在说您的。”富弼说,一定是在谈论另一个富弼。说着,他拉着那个大臣就走。他认为别人背后说话属于不该偷听的,不能当真,更不能去看那个人,否则,以后一定会记着对方,时时想着办法报复。
富弼很好地做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古训。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在京城翰林院任职,有一次听说菜市口准备处死一批犯人,心动了,准备去看。他走在半路上,想到这是不合乎礼的行为:自己竟然去看处死犯人来自我消遣,不唯无聊,而且缺乏起码的同情心和仁德。因此,回到家里,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将这件事记了下来,给自己记了一次大过。
古人的礼仪要求放在今天还是有用的。我们很多人看到花儿鲜艳,就马上采摘下来;看见柳丝飘飞,就马上折断玩儿;随手丢垃圾,随地吐痰,这些都是不合乎道义的行为,也是不合乎礼仪的行为。山阳中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开展“六个一”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文明道德的种子选手,在用礼仪约束自己的同时,也约束着家人、亲戚、朋友。每一个学生如此,整个山阳境内的文明礼仪之花就会处处开放,成就一片美好的风景。
礼仪,文明的行为
山阳中学的文化广场上,有孔子的塑像。孔子衣衫飞飞,佩着长剑,双手相揖,一脸蔼然地站在那儿。他的手势是一种礼仪动作,叫做作揖礼,相当于我们今天见面的握手礼。古代女孩见人也有礼节,即身体肃立,两手相扣,右手在上,多放于左腰侧,微微俯身屈膝。
这两种礼节都用于平辈交往,对长辈行礼则要跪拜,以示尊敬。
今人见面多用问好表达礼节,古人见面也问好,甚至问及对方的亲人,此时多用敬词:令尊,令兄,贵千金等等。至于说到和自己相关的物品和人物,都要用谦辞:如自己的房屋叫做舍下,自己的作品叫做拙作,自己的儿子称为犬子……不一而足。历史上唯有一个人狂妄至极,不知天高地厚地打破礼仪藩篱,此人即关羽。孙权有个儿子,知道关羽有个女儿,就派人去提亲,希望两人联姻,加强吴蜀联盟。关羽听了长须一拂,大吼一声道:“虎女焉能嫁犬子?”孙权知道后很生气,派人攻打荆州,最终打败关羽,并将之斩杀。
这在古人中算是不讲礼仪的特例,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导致吴蜀夷陵之战的发生,使蜀国国力就此迅速下跌,成为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国家。
更多的古人和关羽恰恰相反,是极重礼仪的。李白是一个十分豪爽的人,但也是一个极重礼仪的人,他在秋浦漫游时,在和一个僧人作别时,不停地低头对着已经走入白云深处的僧人行礼,于是就有了“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的句子。他在五松山游玩时,天晚了,借宿在一个老奶奶家,晚上吃着老人送上的饭,“三谢不能餐”,竟然一再表示感谢,觉得老人不容易,有些不忍心吃对方做的饭。
礼仪随身,做人自然就会文明。
山阳中学提出,学生见到老师时要问好,老师也应给予礼节性的回答,就是一种礼仪熏陶、礼仪教化。这类礼仪已经在学校普及,效果很好,我们应该积极发扬积极推广。
本文获得宜兴市文明办征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