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诸葛亮的误区:《诫子书》以外的……

(2022-04-03 22:37:17)

诸葛亮的误区:《诫子书》以外的……

余显斌

 

一代名相诸葛亮,四十六岁才有一子,名诸葛瞻。在那个年代,这算晚年得子,诸葛亮很高兴,对儿子疼爱有加,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道:“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你侄儿八岁了,很聪慧,很可爱。

爱儿子,但诸葛亮绝不惯着儿子。

诸葛亮知道,家教很重要,因此,无论是决策庙堂,还是运筹军营,空余时间,他都会写信,不厌其烦地对儿子进行教育,以期其成才。其信中最著名的一句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希望儿子加强修养,努力成才。这句话此后流播后世,传诸人口,有的人甚至将之写在纸上,装裱后张贴墙上,奉为座右铭。

诸葛瞻长大后很正直,能恪守家规。

诸葛瞻更是如父亲一样,为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为了抵抗魏军,战死沙场。

诸葛瞻为国捐躯,是诸葛亮家教的成功,也是诸葛亮家教的败笔,凸显了其家教的硬伤,即注重书面教育,缺乏实践锻炼。

这点,在马谡失街亭中,就可看出。

诸葛亮和马谡的关系,连马谡都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也就是说,诸葛亮和马谡亲如父子。诸葛亮也确实这样做的,将马谡一直带在身边,做为自己继承人培养。可他在对马谡教育时,犯了致命错误,注重言传身教,很少给马谡实践锻炼机会。他当时最为正确的做法,不是将马谡带在身边,而应当让其做为一个主将的副手,去沙场历练历练。他没有,上场就让这个沙盘作业的参谋做主将,担负起关系战争全局的街亭防守。一个从未走向烽火硝烟的人,如何能行?最终街亭失守,北伐失败,诸葛亮流泪执法,处死马谡。

事后,他应当反思,问题究竟出现何处。可他没有反思,更遑论改正了。

三十多年后,马谡悲剧,又落在了诸葛瞻的身上。邓艾带着大军,偷越阴平小道,孤军直进,一路扑向成都。后主知道后,马上派出一支军队进行抵御。这支军队是蜀国的精锐,也是蜀国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带兵主将,就是诸葛瞻。

诸葛瞻带着大军,一路号角震天,“至涪停住”,到了涪城,也就是今天的绵阳市,竟然驻扎下来。部下一看急了,救兵如救火,怎能这样啊?一个叫黄崇的将军忙建议,赶快占据险要地势,“无令敌得平地”,不要让魏军进入成都平原。诸葛瞻摇着头,“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他退军到绵竹,即今天的德阳市,摆开阵势,准备和魏军决一死战。

蜀军到手的胜利,被他翻转成一场灾难性的全军覆灭。

当时,魏军孤军深入,史书记载,“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邓艾,冒险而来,翻山越岭,没有粮草,没有退路。如果诸葛瞻此时真能占据险要地势,坚守不出,邓艾就处于攻坚的不利中,时间一长,前进无路,后退无门,粮草耗尽,唯有全军覆灭,匹马难归了。

相反,邓艾一旦到了成都平原,形势马上翻转,就起死回生了。

首先,成都平原,天府之国,还能没有粮草?

其次,魏军进入成都平原,原来的畏难心理全部消失,成都就在咫尺之间,自然军心大振。蜀军恰好相反,待在绵州,师老兵疲,又见敌人打到大门口,还有什么心思作战?自然作鸟兽散。

最终结局,蜀军大败,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双双战死沙场,黄崇也为国捐躯。后主无奈,唯有举起白旗投降。

诸葛瞻瞻“工书画,强识念”,忠心任事,清白如水,是一个好官。

可惜,他没有实战经验。

这些,怪不得别人,都是诸葛亮家教造成的,他如果活着时,不是书信教育,而是将儿子带在身边,时时安排一些事情历练历练,就不会有那样的结局了。

有时,家教硬伤危害很小,有时会很大,不只危害到个人生命,甚至是国家安危。因此,家教时不得不想细一点儿。

 

(余显斌,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山阳中学31号;邮编:726400;电话:13689143798
余显斌,《读者》《意林》《格言》等签约作家,至今出版文集十七本,写作至今,在几百种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三千余篇文章,《父亲和老黄》等五百余篇文章在各级征文中获奖,《知音》等八十余篇文章被各种高考会考、中考以及其他考试选做考题。

本文发表于2022年3期《百家讲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茶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