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琨《七律 术后有感》
—— 作于甲午年第七次手术后
宫门七进自称豪,
且把残身再试刀。
休问簿中勾与划,
闲观桥下浪连涛。
遮云锁日三江远,
坐地巡天一梦遥。
有愿明朝生马角,
新醨长醉共朋曹。
以上是我哥哥的朋友林琨2014年7月中旬写的一首律诗。
虽说是哥哥的朋友,与我也很熟悉。他命途多舛,父亲属于国民党成员解放后遭镇压,母亲因生活过不下去跳楼自杀,姐姐患癌症去世。他1969年下放农村,和哥哥在同一个大队,因为家庭出身问题招工不上,我哥则是因为文革牵连,也久呆在农村,大批知青回城后,留下的少数人就变得同病相怜,接触的机会多了,时间一长就成了铁杆。几年后,他病转回城,没有正式工作,在汉正街做点小生意,几十年过去也没发个大财,至今还在靠子女接济。
2009年12月发现肺癌和胰腺癌,自2010年元月和2月开始,分别做了两次大手术以后,到今年7月初在市中南医院做第七次手术(颈部三个淋巴切除)时已经患病4年半有余。手术的第二天,他整个脑袋缠着白纱布,头部肿得很大,竟从医院门口一车坐到了植物园,植物园工作人员非常惊异,害怕出危险,竟然拒绝他们夫妻俩入园。他一直没做化疗、放疗,也没吃过什么抗癌药。他积极乐观,坚持锻炼身体,公园里跑步,做俯卧撑一次能做100多个,在家里一直在做家务事,每天还用自行车接送外孙女上学放学,该吃什么吃什么,今年6月还到过北京旅游。我曾经还将他的例子告知他人,鼓励那些得了癌症没有信心的人。
这位老兄长我两三岁,文才还不错,写诗还喜欢用典,有的句子不加解释还真的看不懂。
想起一段往事,记录如下:
哥哥下放在汉阳沌口农村时,地点就是今天的神龙汽车公司所在地。我也是1969年下放,1971年回城参加工作。1972年夏天我休假,去了还在沌口修地球的哥哥那里和他一起“双抢”割稻子。后来我写了一首小诗送我哥,这诗至今还保留着,抄录如下:
《无题
赠我兄》
去岁三伏还记否,
我与我兄共火荼。
碌碌日下春去也,
匆匆沌口稻又熟。
炎暑偏烤田中客,
滴尽汗珠似泪珠。
修道躬耕四载长,
肝胆赤污凭谁说?
我的诗到了哥的手里,也成了他们知青点的共同“精神食粮”,其中的两句诗“碌碌日下春去也,匆匆沌口稻又熟”被他们知青们一致叫好,相互传唱,可能唤起了他们的共鸣吧,这其中也包括林琨老兄。
昨日,哥哥将林琨的近作发给我,我很惊讶,已经病入膏肓了,还有闲情雅致写什么诗歌,唉!真是意志坚强之人哪,癌症能够存活四五年已是奇迹,精神状态还有如此乐观,可叹可敬!
我过去爱作一点小诗,几十年过去那点诗意早丢光了,昨日见了他的诗作,真的“有感”,就步他的原韵和诗一首。这是有点难度的,因为押韵字受限制,且要切合他的原意,还要讲点诗词格律、对仗平仄什么的,算是凑合吧。
《读林琨兄<七律
术后有感>,步其韵和诗一首, 作于收到原诗当日》
大病作诗已称豪。
堪比关公刮骨刀。
死生早当寻常事,
忧乐直付波与涛。
北窗读书天刚亮,
邙山做客路太遥。
达人知命有百年,
穷且益坚笑尔曹。
这里也有几个典故 ,是因为林琨两年前也写过一首词,曾写道:
七律 《偏方》
快哉自取少愁肠,云狗逐风过北窗。
朋有二三评月旦,才无一点好文章。
常思鲈脍怜张翰,未哭穷途笑阮郎。
作客邙山犹未请,残生修补拜贤良。
北窗——“东窗”“西窗”“北窗”在文学作品中所含意义:
“东窗”指密谋造反,滋生恶念;“西窗”指挑灯夜读,剪烛谈情;“北窗高卧”,比喻悠闲自得。
〖出处〗晋·陶渊明《与子俨等书》:“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宋·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词: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有别、归来意。”
“未哭穷途笑阮郎”——“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出自《晋书·阮籍传》: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阮籍借此宣泄对现实不满的苦闷心情。 本意是因车无路可行而悲伤,后也指处于困境所发的绝望的哀伤。
参考:王勃 《滕王阁序》
“常思鲈脍怜张翰”——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 、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命驾便归。
“朋有二三评月旦”——“月旦评” 典出东汉末年。当时宫庭混乱,奸邪当道,政治腐败,祸乱四起。为治理国风,抑恶扬善,著名贤士许靖、许劭二兄弟凭其才识谋略,开办了一个讲坛,每月初一命题清议,评论乡党,褒贬时政,不虚美,不隐恶,不中伤,能辩人之好坏,能分忠奸善恶,或在朝或在野,都在品评之列。评后验证,众皆信服。凡得好评之人,无不名声大振。一时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竞领二许一字之评以为荣。后来, “月旦人物”便成为品评人物的一个成语。许氏兄弟利用“月旦评”为时政举荐了不少人才,对当时取士有着很大影响。如许劭推荐的樊子昭、和阳士、虞承贤、郭子瑜等都显名于世,人称许劭为“拨士者”。许劭更是准确地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留下了千古佳话。
“作客邙山犹未请”——邙山,又名北芒,横卧于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东西绵亘190余公里,海拔250米左右,为我国的历史名山之一。邙山是洛阳北面的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邙山晚眺”被誉为“洛阳八景”之一,唐朝诗人张籍诗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 白居易诗:“北邙冢墓高嵯峨。”
俗谚说:“生在苏杭,死葬北邙。”邙山又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处所。古代技术不发达,难于大规模挖掘山体岩石做陵墓,但邙山是土山,土层深厚,地势较高,作为阴宅比较合适,且又有风水之说与之陪衬,故而邙山是古墓集中之地。
我在诗词中引用了他自己曾用过的典,是对他的劝慰:“北窗读书天刚亮,邙山做客路太遥。”不要想到身后之事,不要算自己的命,高高兴兴快快乐乐的读书吧;“ 达人知命有百年,穷且益坚笑尔曹。”此二句是引用的王勃《滕王阁序》中之意,达人知命,穷且益坚,人生即使到了穷途末路,还是乐观一点好,精神愉快就一定能战胜癌症病痛,这时候需要一点“精神胜利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