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章:强化技能的应用要点

(2011-01-17 09:06:35)
标签:

少儿

进行

教学目标

负强化

课堂教学

教育

分类: 教学教研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艺术地把握强化技巧,则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和注意中心,巩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归纳、推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得到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教师顺利地落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一、目标明确

    在运用强化技能时,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强化。教学目标明确是教师对学生反应进行准确的判断,发现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的前提,也是使强化的意图明确有效的基本保证。强化技能的基本教学功能,就是促进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状态,所以首先要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二、提供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作出反应的机会,教师才能看到学生的反应,并对其正确的因素给以强化。

三、态度客观、真诚

    教师在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判断后,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强化。教师的态度应该是客观的、真诚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威胁。

    1、客观、真诚

    所谓客观,就是要实事求是,是事就表扬事,是人就表扬人;某一方面好,就表扬某一方面,不扩大也不缩小。所谓真诚,就是在程度上不夸张、渲染、吹捧,也不能表扬不够“度”。热情、诚恳的态度,才能使得对学生的情感性传递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2、信赖和支持

    强化要得到学生的信赖和支持。改变人的行为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教师使用强化技能要非常有技巧性,不能期望你的学生因为你改变他的行为而感谢你。

    教师在塑造学生行为的教学过程中要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应有如下考虑:

  •     立足于师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催化剂,可以催促学生努力奋进,虚假的爱导致强化不真实,不利于改正行为。
  • 注意情感,教学要注意情感强化,动之以情,情景交融,使课堂教学扣人心弦,情趣盎然,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体验,受到感动、抚慰和激励。
  • 教师要鼓励学生确定一个正确的有关成败关系的因果模式: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不努力就可能失败;学习成绩由自身能力决定,只要努力,就可以提高学习能力。

四、即时有效

    1、即时

    对学生的反应要进行迅速、准确的判断,当所期望的行为一经出现,教师就应抓住时机给予奖赏,力求得到强化。也就是发现学生中每一个闪光点要进行正面强化;当学生的回答或操作不完全正确时,对合理部分要进行正面强化(部分强化)。

    2、切勿武断

    当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一时不能作出准确判断时,不要武断地评论。

   3、恰当、可靠

   强化要做到有效,就必须恰当、可靠。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4、要把握好时机

   把握好强化的时机,对提高强化的有效性也是很重要的。

   5、间歇性原则

   当期望的某种行为已经相当巩固了,要逐渐减少强化的此数,直至最终在每一间隔时间后,偶尔给予强化。这种间歇性的强化对于保持已养成的行为,比经常强化更为有效。

五、注意强化的个别性和多样性

    由于学生在年龄、性别、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个人对强化方式的喜好是不同的,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有区别、灵活地采取适合每个学生的强化方式,在进行强化时,还应注意变换方式。

1、区别

所谓区别,是强调教师运用强化技能时,要注意学生个别对强化方式的需要,采用适合个人特点的强化方式,即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

2、变化

所谓变化,是强调在运用强化技能时应变化强化的方式,即使同一技能要素,反复使用时,也要有所变化。

3、多维

强化技能是多维的,它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自己三个方面实施。教师应采取鼓励学生互相表扬、互相支持的强化方式、推进课堂全面强化的实施。

六、促进内在强化

在教学中,学生的尝试活动的完成,既依赖于来自教师和学生集体的赞赏等外在强化,也依赖于预想被证实的内在强化。

内在自我强化是较高水平的激励方式,不可能要求人人都达到这种水平。但通过教育、指导,也可以帮助人们逐步具备这种能力。

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上。

七、慎用负强化

1、正强化为主

应用强化技能时,要坚持,以正强化为主。

这点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最为重要。

2、慎用负强化

在课堂教学中,对批评和惩罚,教师应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

3、正、负强化的结合

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用力所能及的活动替代不遵守纪律的行为,也是从积极的方面限制、阻止课堂上不适当的学生行为的有效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