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内在强化和外在强化
根据强化的来源,可分为内在强化和外在强化。
1、内在强化:
也被称做“自我奖励”,指一个行为的出现是由于受到来自孩子/行为个体本身的奖励的刺激(如愿望、兴趣、对社会规范/规则的自觉认可等)。
2、外在强化:
是指由于来自孩子/行为个体以外的奖励的刺激(如夸奖、奖品等),使一个行为(如坐好)得到强化而继续出现。
3、内在强化和外在强化的关系:
内在(自我)强化是自我教育的一个部分,由于来自学生内部,影响更深入、长久,它与外部强化有密切的联系。内在(自我)强化是以外部强化的标准为参照的。教师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强化时,也该将行为的评价标准传递给学生,学生逐渐掌握对行为的评价体系,并内化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这样,学生可以不断地自我肯定或否定,进行自我鼓励,形成真正的内部动力。
六、正强化和负强化
强化包括正强化、负强化 自然消退三种类型。
1、正强化:
又称积极强化。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
2、负强化:
又称消极强化。它是指通过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对该行为予以否定。
3、自然消退:
又称衰减。它是指对原先可接受的某种行为强化的撤销。由于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
正强化是用于加强所期望的个人行为;负强化和自然消退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和消除不期望发生的行为。这三种类型的强化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构成了强化的体系,并成为一种制约或影响人的行为的特殊环境因素。
4、正负强化的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教学中需要的尝试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教学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正强化的形式包括奖励、对成绩的认可、表扬、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
七、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1、连续强化:
是组织行为学中强化程序的一种,指每一次理想行为出现时,都给予强化,可以快速学习新行为,但习得行为也会快速消失,如表扬、恭维等。
2、间歇强化:
是在对刺激发生反应时,不一定每次都给以强化(或补强)的强化法。
3、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的联系:
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的效用,从行为的消退角度来看不尽相同。间歇强化停止后产生的反应消退,远远低于数量相同的连续强化停止后产生的反应消退。
间歇强化有四种不同的方式,其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
(1)定时强化,即行为者每经过固定时段后所产生的行为,可得到一次强化。
(2)变时强化,即每一次强化物的分配不按固定时段,而是有时出现得快,有时出现得慢,快慢之间没有规律可循。
(3)定数强化,即个体的行为达到一定的次数方可获得强化物的方式,这种强化可以使行为者在一定的标准之上保持相当高的行为发生率,提高了行为效果。
(4)变数强化,即个体的行为达到一定的次数,或多于此数,或少于此数,均有可能获得强化物的方式。
四种间歇强化方式各有特色,教师要根据学生行为的性质和特点,仔细加以选择。
八、小组强化和定向强化
1、小组强化:
对全校来说,班级是大集体;对班级来说,小组也是集体,在集体中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模仿、互相影响,进一步促进儿童的社会化。
小组强化内容包括言语、动作、标志及活动等几部分。
小组强化有助于教师培养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和荣誉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定向强化:
又称部分强化。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时,经常不完整或是有一部分回答正确,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时,也不可能完全正确,即使这样,学生也需要受到表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