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想起伍子胥
(2011-06-05 22:17:22)
标签:
杂谈 |
近期几条微博:
他们都是楚国人。一个因楚王听信谗言,而被两度流放;一个因受奸妄陷害,几近被楚王灭门,侥幸逃至吴国。最后,一个怀着“荃不察余之衷情”的苦闷,投了汨罗江而死;一个率吴国大军攻入楚都,掘楚王墓,鞭尸三百报了父兄之仇。对,他们一个是屈原,一个是伍子胥。今日都在纪念屈原,我独敬伍子胥。
如果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对抗这一角度来看,伍子胥的一生是一个令人无法不动容的悲剧。他的仇人是一国之君、是强大的楚国,命运似乎注定了他永无复仇的机会,但伍还是以一己之力,冲破了宿命一般的咒语。然而,命运的魔咒到底不可破,最终他被吴王赐死,死前他说,将我眼睛悬于东门,看越国灭吴。
这个话题又引出了对于伍子胥复仇是否正义的争论。五毛将伍称为带路党,这样的阴谋论不值得计较。另有朋友认为,伍如吴三桂,“弃国别投,引兵外军,报仇雪恨,所灭者终究是父母之邦”,是卖国贼。这种评价完全是以今削古,也从来不是主流。在司马迁看来,伍的悲愤复仇路,是“雪大耻”的正义行为。
伍子胥率吴军攻陷楚都,掘楚王墓。如果剔去战争手段的残酷性,抽象出复仇后面的伦理关系,这一伦理关系既是古典的,又是合乎现代价值的,即君臣之间是对等的契约关系,而不是绝对的奴役—效忠关系。楚王破坏契约在前,伍子胥复仇于后,对等,天经地义。后世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滚他娘的蛋。
孔子提“君君臣臣”,现在几乎被误解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绝对效忠。但孔子哪有这个意思?“君君臣臣”其实表达了一种对等的义务关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更是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君臣臣”固然推不出平等,却还是可以推出对等的约定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