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发行制度下,询价和定价环节充满了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栗新宏
华英农业并非特例。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网宿科技(300017.SZ)在其IPO招股说明书中介绍,“2006年净利润1600万元、2007年净利润2600万元、2008年净利润3700万元,2009年1~6月净利润2100万元。”按保荐人的预测,公司未来3年将保持复合增长率超过50%。
实际结果是,2009年公司年报主营净利润并没有按预期那样再增1000万元,反而比2008年还要少。
4月27日,刚刚在创业板上市的三聚环保(300072.SZ)一季度竟然出现了亏损。
据统计,58家2010年前上市的创业板公司2010年一季度的净利润总额为7.2亿元,比2009年四季度的10.23亿元下滑30%。而同期主板市场的净利润增长率却超过26%。
孙律师表示,上市公司并非都像华英农业那样出现业绩大变脸,但多数公司的业绩也都非招股书预测的那么出色。
虽然明知保荐人存在过度包装的问题,而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大多保持沉默。孙律师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能参与发行业务都取决于保荐人的推荐,另一个是,保荐人通常会将上市公司赠送的一部分股份转赠给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
询价中的秘密
谈及目前机构询价情况,北京某券商负责发行的资本市场部吴女士向《财经国家周刊》透露,实际情况是,不少机构是以“顶格价”参与网下配售的。
目前,具有询价资格的机构投资者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证券公司自营账户、保险资金账户、证券投资基金账户、财务公司等。
吴女士分析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目前新股询价实行初步询价与累计投标询价的“荷兰式”两次询价。第一次询价,如果拟申购价格全部落在主承销商确定的发行价格区间下限之下,则其不得进入下一阶段进行新股申购,第二步询价的出价不能低于第一次询价。这样,为保证中签,询价机构一般会出高价,特别是货币或债券基金,它们只有“打新”一个途径参与投资股票。为保证中签,往往出“顶格价”参与。
第二个原因,新股破发仍属于小概率事件,险资和财务公司的资金最看重安全性,追求绝对收益。
另外,网下配售股份数量较少,即便二级市场破发,对其利益造成的绝对损失也较小。
除了上述两种因素,也存在操控抬高定价的空间。按照询价流程,保荐人有权选择性地向有询价资格的机构发出邀请函。孙律师认为,这就为操控价格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通常来说,保荐人会给那些合作过的或者关系比较好的机构发邀请。而有很多机构也会配合,只参加第一轮询价,将价格区间定高之后,并不参加第二轮询价。按规定在发询价邀请函前,不允许保荐人向询价对象私下沟通,但目前私下沟通是常事。
2009年初,深圳某基金公司因为7次参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初步询价工作,报价均高于发行价格却全部未申购,受到证券业协会的警告处罚,并被暂停了3个月的询价资格。
对于目前新股发行的询价体系,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曾公开表示,目前询价机构整体报价偏高,或是部分询价机构不能尽责到位,简单以股份盈利为目的,存在抬高报价水平的倾向。
目前,国内证券市场询价机构是255家,相对整个市场规模来说还是比较狭窄的,应该有再扩充的空间,使得来自于价格信息的范围更广泛一些。
并非所有参与机构都表现激进。吴女士表示,通过对一年来询价对象行为的观察发现,以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信托资金为代表的询价对象,报价行为相对谨慎。原因在于,他们用的是自己的钱,企业内部问责较为严格。
董先生表示,“三高”现象显示,新股定价在行政性价格扭曲被终结之后,价格扭曲仍然存在,这种扭曲有投资者不成熟的因素,很大程度应该是过度包装、操纵询价的结果,归根到底是市场机制缺陷所致,目前的发行体制存在改革空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