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欺诈门”】丑闻背后的政治角力
(2010-04-28 07:51:40)
标签:
金融改革美国证交会高盛财经 |
分类: 文章 |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起诉高盛的时机耐人寻味,引发诸多联想
文/《财经国家周刊》驻华盛顿记者
杜静
高盛“欺诈门”事件曝光正值奥巴马金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尽管白宫否认美国证交会此举出于政府授意,但其中的关联耐人寻味。
诉讼时机的选择
美国证交会是隶属于美国联邦政府的独立的金融监管机构,直接对国会负责。尽管白宫否认证交会起诉高盛出于政府授意,但考虑到起诉的时机正值金融改革立法进入攻坚阶段,这一事件背后是否有政治力量推动引起诸多猜测。
目前奥巴马的金融改革计划正面临巨大挑战。众议院版本金融改革法案2009年12月出炉,参议院全院辩论即将开始。但由于共和党人的集体反对,参议院要想通过自己版本的金融改革法案目前看来相当困难。
巴克莱资本公司在一份分析报告中说:“高盛被起诉的时机恰到好处,也许并非巧合。它的用意或许是争取那些骑墙派的共和党人支持白宫提出的金融改革法案。”
如果高盛最终被认定有罪,新的金融改革法案或许将重演8年前《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诞生的经过。这部旨在打击公司欺诈活动、加强对财会业监管的法案出台之路也颇为坎坷。2002年,该法案也是在参议院受挫。但当年6月,电信业巨头世界通信公司(后更名为微波通信公司)惊曝财务欺诈丑闻并在次月宣告破产,《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命运出现转机,参议院在同年7月以99比0的投票结果通过了这一法案,随后由时任总统布什签署生效。
如果说高盛事件的曝光时机还只是耐人寻味,那么证交会在作出起诉决定时鲜明的党派分歧,则更清晰地反映出事件背后的政治因素。目前,证交会5名成员中包括2名民主党人、2名共和党人和1名独立派人士。其中,作为独立派的证交会主席玛丽•夏皮罗由奥巴马总统任命。在证交会就是否起诉高盛举行的内部投票中,夏皮罗及2名民主党人投了赞成票,2名共和党人投了反对票。
高盛被诉后,参议院民主党领袖里德敦促共和党人放弃阻碍立法的努力。
秋后算账或者重塑形象?
美国证交会有理由起诉高盛:高盛看到市场系统性风险积聚,仍然将自己明知是垃圾的东西包装成光鲜之物兜售给投资者,甚至借用“独立第三方”名义蒙蔽投资者,给投资者造成巨额损失。
证交会也有理由拿高盛开刀:高盛树大招风,且公然反抗政府的限薪令。2009年华尔街普遍亏损的情况下,高盛盈利134亿美元,2010年首季盈利更是同比暴增90%。2009年高盛拿着100亿美元政府救助、利用纳税人的资金渡过难关后,却向高管派发了160亿美元红包。高盛CEO劳埃德•布兰克费恩更是口出狂言:“我们在做上帝的工作。”
同时,还有分析人士认为,美国证交会炮轰高盛,意在彰显其挑战“大而不倒”定律的决心。“大而不倒”是金融危机中政府救助产生的一个奇特现象,华尔街金融巨头正是吃定了政府不会放手让自己破产从而引发更大的市场动荡,因此肆无忌惮地从事高风险投资。证交会从“大而不倒”的领头羊——高盛下手,凸显了其监管“道德风险”的决心。在非不得已的情况下,证交会主动起诉高盛,被认为是重塑其公信力的需要。
高盛或许只是证交会对华尔街秋后算账的开始。证交会表示,“将继续调查投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房地产市场开始显露疲软迹象时与房地产市场结构化复杂金融产品有关的运作方式”。
高盛的结局
对于证交会的指控,高盛表示拒绝接受并将积极抗辩。分析人士指出,对高盛来说,最糟糕的结果无非是“赔钱炒人”:向投资者赔偿几亿美元损失费,辞退包括与舞弊案直接相关的数名高管,而这对于年盈利上百亿美元的高盛来说根本不会伤筋动骨。
美国证交会确实想通过高盛事件“杀一儆百”,整肃金融市场秩序,但是,证交会无论如何都不会对高盛动“杀”机,顶多只是“打”几板,而且还不会是穷追猛打,毕竟以高盛为首的华尔街仍是美国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更不用说华尔街与华盛顿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华盛顿的很多政策决定者,如前财长亨利•保尔森,本身就曾是高盛的第一把手;而华盛顿官员的归宿,很多也在待遇丰厚的华尔街,如前财长罗伯特•鲁宾曾担任花旗集团董事长。
高盛还是民主、共和两党的政治献金大户。自1989年以来,高盛对两党的政治献金达3160万美元,其中三分之二捐给了民主党。仅奥巴马在2008年大选期间就收到了来自高盛员工的捐款近100万美元。正所谓拿人家的手软,尽管有时高盛不怎么听话,但华盛顿可能也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舞弊事件对高盛信誉的打击可能远超其经济损失。一直以来,高盛标榜将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然而此次事件表明,高盛为谋取私利,在明知这些垃圾产品将损害投资者利益并且可能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情况下,仍然执意而为。
高盛面临的信誉危机还可能会殃及同行。投资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时也许会多想想,对手方到底是谁?会不会也参与了产品本身的设计和甄选?而在金融市场上,信誉和信心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信心缺失,市场难免再生震荡。
前一篇:【资本】高盛欺诈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