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保羅的一個心願

(2017-09-22 08:50:32)
标签:

羅馬書

分类: 讲道

     23但如今在這裡再沒有可傳的地方,而且這好幾年,我切心想望到士班雅去的時候,可以到你們那裡。24盼望從你們那裡經過,得見你們,先與你們彼此交往,心裡稍微滿足,然後蒙你們送行。 25但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供給聖徒。26因為馬其頓和亞該亞人樂意湊出捐項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27這固然是他們樂意的,其實也算是所欠的債,因為外邦人既然在他們屬靈的好處上有分,就當把養身之物供給他們。28等我辦完了這事,把這善果向他們交付明白,我就要路過你們那裡往士班雅去。29我也曉得去的時候,必帶着基督豐盛的恩典而去。 30弟兄們,我藉着我們主耶穌基督,又藉着聖靈的愛,勸你們與我一同竭力,為我祈求神,31叫我脫離在猶太不順從的人,也叫我為耶路撒冷所辦的捐項可蒙聖徒悅納。32並叫我順着神的旨意,歡歡喜喜的到你們那裡與你們同得安息。33願賜平安的神常和你們眾人同在。阿門(羅1522-33)。

 

. 引言:

        今天宣講《羅馬書》第十五章的後半章。 保羅在本卷的第一章就說他切切想到羅馬;本章的後半部分再次提及;此時,他清楚說明,他想去羅馬的主要原因,是他想經羅馬去西班牙。這是保羅的一個心願。

         第十五章後半章,可分為三個小段:計劃訪問羅馬(23-24);去耶路撒冷交付捐項(25-29);保羅請求代禱(30-32)。

釋經:

1)保羅計劃訪問羅馬(23-24

       23但如今在這裡再沒有可傳的地方,而且這好幾年,我切心想望到士班雅去的時候,可以到你們那裡。24盼望從你們那裡經過,得見你們,先與你們彼此交往,心裡稍微滿足,然後蒙你們送行。

        但如今在這裡再沒有可傳的地方”。

         《羅馬書》是寫於保羅的第三次佈道途中。這次佈道歷時三年多,他在以弗所就住了三年,主要事工是栽培門徒,沒有太多的拓荒工作。這樣,保羅“從耶路撒冷直轉到以利哩古,到處傳了基督的福音”(1519)。以利哩古當時是羅馬帝國的一個省,在現今的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或者說,愛琴海以東的加拉太和亞西亞,和愛琴海以西的馬其頓和亞該亞(今日的希臘),保羅拓荒傳福音和戰略性地建立教會的事工已經完成。他認為,這一地區已經不再需要他了。

        我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1520a),按原文的結構,“不在”不是與“傳福音”相聯,而是與“的地方”相聯,即,保羅不是說“在基督的名已被稱過的地方,我立志不傳福音”,而是“我立志傳福音,不在基督的名被稱過的地方”。保羅講的,不是“法規”,而是他的“抱負”,是他立志在沒有聽過福音的地方拓荒傳福音的心志(1521)。否則,在羅馬已經建立了教會的情況下,他還想去堅固那裡的信徒(111-12),就有違他自己的規則了。不同的事工,有不同的領受,保羅並沒有對“建造在別人根基上”的事工,有任何負面的批評。就如,保羅“栽種”,亞波羅“澆灌”(林前36)。事實上,我所領受和從事的事工,一直是與各地的教會配搭,一直是“建造在別人根基上”的。基督教的許多事工,都是團隊事工。切忌將團隊事工的果效歸給某個人。 

          http://s11/mw690/001OSc59zy7eqIMeoxI1a&690 保羅的一個心願

         而且這好幾年,我切心想望到士班雅去的時候,可以到你們那裡。”本卷書一開始,保羅就說他切盼去羅馬;這裡才講明原因:希望路經羅馬去士班雅(即西班牙)。

         保羅為甚麽選定西班牙呢?保羅沒有講明。學者認為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西班牙在地中海的西岸,是歐洲的最西部,與地中海東岸的耶路撒冷、安提阿遙相對應,路途遙遠,是當時人們心中的“地極”。保羅向外邦人傳福音,是從東往西拓展,與《以賽亞書》66章講的相似。耶和華說:“我要顯神蹟(或作“記號”)在他們中間,逃脫的我要差到列國去,就是到他施、普勒、拉弓的路德和土巴、雅完,並素來沒有聽見我名聲,沒有看見我榮耀遼遠的海島。他們必將我的榮耀傳揚在列國中”(賽6619)。對比而言,“路德和土巴”(在亞西亞)和“雅完”(希臘)已傳過福音,若再把福音傳到“他施”(西班牙),福音就傳遍了。也許,保羅是將西班牙作為具末世意義的宣教對象。

        但是,到西班牙宣教,對保羅是頗具挑戰性的。首先,路途遙遠。耶路撒冷到羅馬約4100公里;羅馬到西班牙東岸的巴塞羅納約1400公里。其次,西班牙以拉丁文為主要語言,希伯來《聖經》當時尚未譯成拉丁文。第三,當時在西班牙居住的猶太人不多,缺少傳福音的接觸點。第四,保羅不一定有機會繼續織帳篷為生。總之,他將面臨語音、文化、地域和經濟來源等諸多困難。

http://s10/mw690/001OSc59zy7eqIOQOrDf9&690

           http://s15/mw690/001OSc59zy7eqIQnta66e&690 

        24盼望從你們那裡經過,得見你們,先與你們彼此交往,心裡稍微滿足,然後蒙你們送行。”保羅計劃去羅馬,與羅馬教會的弟兄姊妹相交,但不會長期停留;然後,請他們“送行”。這裏,“送行”的動詞“προπεμπω”,不是“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或“送君送到大門口”,而是“隨行護送”。不僅如此,這個詞屬於早期基督教的宣教詞匯,幾乎是一個專門用語,指教會對所支持的宣教士的供應。在本節,“送行”不僅是以禱告、祝福打發保羅上路,而是指實際的幫助,如提供食宿、金錢、安排旅伴、交通工具、提供旅途的指示和開具介紹信等;保羅也可能盼望有瞭解西班牙的羅馬信徒與他同行。也就是説,保羅希望羅馬教會成爲他赴西班牙宣教的一個基地。這可能也是保羅寫《羅馬書》的一個重要原因。

2)去耶路撒冷交付捐款(25-29

25但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供給聖徒。26因為馬其頓和亞該亞人樂意湊出捐項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27這固然是他們樂意的,其實也算是所欠的債,因為外邦人既然在他們屬靈的好處上有分,就當把養身之物供給他們。28等我辦完了這事,把這善果向他們交付明白,我就要路過你們那裡往士班雅去。29我也曉得去的時候,必帶着基督豐盛的恩典而去。

         然而,在去西班牙之前,保羅要先辦一件事,就是把外邦信徒的捐款送到耶路撒冷。“馬其頓”和“亞該亞”的當時羅馬帝國的兩個省,即今日的希臘。“馬其頓和亞該亞人”包括腓利比、帖撒羅尼撒、庇哩亞的教會(在馬其頓)和哥林多教會(在亞該亞)。此外,捐項也來自於加拉太和亞細亞的教會(林前161;徒204)。

         募集捐款幫助耶路撒冷教會的聖徒,是保羅第三次宣教的重內容之一,他在此次旅途中所寫的每一封信都有提及(林前16;林後8-9)。本來,這些款項計劃由外邦教會的代表送到耶路撒冷去(林前163)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現在已決定他要冒着生命危險親自去。

       捐項”的原文是名詞“κοινωνία”與“交接”、“有分”、“團契”是同一個字。保羅用一個抽象的字“捐項”描寫一個具體的“捐款”是有寓意的:這些捐款是外邦信徒自願、樂意籌集的,是他們與猶太信徒相交的標誌,表明他們之間的弟兄之愛;這筆款項,也可看着保羅在外邦人中宣教的成果;此項捐款也意味着外邦信徒承認耶路撒冷教會作為基督教會的母會的特殊地位。

27這固然是他們樂意的,其實也算是所欠的債,因為外邦人既然在他們屬靈的好處上有分,就當把養身之物供給他們。

         外邦教會所欠的這個債,不是法律上的,而是道義上的。耶路撒冷的聖徒是橄欖樹上的枝子;外邦信徒原是野橄欖樹上的枝子,因信而被接在好橄欖樹上,“一同得着橄欖根的肥汁”(117),就是分享在福音裡完全實現了的、上帝給以色列族長的應許和祝福。當然,這個“債”不是用捐項就能還清的,但起碼表示了外邦信徒還債的心意。

28等我辦完了這事,把這善果向他們交付明白,我就要路過你們那裡往士班雅去。

       交付明白”是古動詞“σφραγίζω”,原為封印用的“”,可直譯為“把這善果‘印了’給他們”。就像寄一份掛號信一樣,保證這款項安全、穩妥地送到耶路撒冷聖徒手中。

29我也曉得去的時候,必帶着基督豐盛的恩典而去。

         保羅相信,像基督曾藉着他在東方的宣教事工中賜下祝福一樣,他也會帶着同樣的豐滿的祝福到羅馬,把一些屬靈的恩賜分給他們,堅固他們(111-12)。

3)保羅請求代禱(30-32

30弟兄們,我藉着我們主耶穌基督,又藉着聖靈的愛,勸你們與我一同竭力,為我祈求神,31叫我脫離在猶太不順從的人,也叫我為耶路撒冷所辦的捐項可蒙聖徒悅納。32並叫我順着神的旨意,歡歡喜喜的到你們那裡與你們同得安息。

         保羅在全卷書中提出了唯一一次個人請求:請羅馬信徒為他禱告。這裡可以看到,禱告是與三一上帝相交:在聖靈的引導下,奉聖子的名,向聖父祈禱。

         保羅懇請羅馬信徒同他一起“竭力”:“懇請你們在代禱上,和我一同奮鬥”。真正的禱告,是屬靈的爭戰,是與邪惡、黑暗勢力的抗爭。代禱是支持宣教士的重要途徑。

         保羅請求代禱三件事。

         第一,“叫我脫離在猶太不順從的人”,即脫離不信的猶太人的迫害。這些仇視保羅的猶太人在耶路撒冷更為集中。早在他歸主後首次訪問耶路撒冷時,猶太人就曾打算殺害他(徒929-30)。在這次旅程中,當他準備從哥林多坐船去敘利亞時,猶太人又設計要害他(徒203)。這次回耶城,形勢將會很險惡。

         第二,“叫我為耶路撒冷所辦的捐項可蒙聖徒悅納”。為什麼不求這款項蒙上帝悅納、而是求蒙耶路撒冷的聖徒約納?收到捐款,自然高興,還需要代禱嗎?是的,保羅的擔憂不是多餘的。許多持守舊約律法的猶太基督徒,不接納沒有行割禮的外邦基督徒,不承認他們是上帝的兒女。在安提阿,本來與外邦信徒一起吃飯的使徒彼得,在耶路撒冷的信徒到來後,就不敢和外邦信徒一起吃飯了(加211-13)。猶太信徒與外邦信徒的張力可見一斑。如果耶路撒冷的聖徒不悅納這一捐項,勢必加深猶太信徒與外邦信徒之間的不合。這不僅是對保羅過去的宣教事工的否定,而且會極大地影響他赴西班牙的宣教。所以,即便冒着生命危險,保羅也要親自回耶路撒冷,把捐項安全地交給當地的信徒。

         第三,“並叫我順着神的旨意,歡歡喜喜的到你們那裡與你們同得安息。”這當然是基於第一、二件事。若保羅能免遭不信的猶太人的傷害,並使耶路撒冷的聖徒悅納捐項,他心裡的重擔就放下了,就可以歡喜快樂地赴羅馬與羅馬信徒相聚了。

. 反思

        保羅是上帝揀選的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偉大使徒,為完成上帝的託付,他歷盡艱辛,最後為主殉道。基督教的教義,主要基源於他的書信;他與上帝的關係,也非常親密。他本章後半部分的祈求,蒙上帝應允沒有呢?

        回到耶路撒冷以後,他三次獲救脫離了猶太人的私刑,一次沒有被暗殺;但他被救、脫離不信的猶太人的方法,卻是被羅馬當局監禁兩年。

       《使徒行傳》沒有記載外邦信徒的捐項是否被耶路撒冷聖徒悅納,但學者們相信是被約納了。

         保羅最後也確實去了羅馬,但不是按他預期的時間和方法。他赴羅馬,不是將捐獻送交耶路撒冷教會後不久,而是三年之後;不是以自由人的身份,而是作為向羅馬皇帝凱撒上訴的羅馬囚徒。

         上帝的旨意是深不可測的。對保羅這樣的使徒尚如此,何況我們一般信徒呢!《聖經》勉勵信徒要恆切禱告。上帝也喜悅信徒信靠祂的心志。禱告可以不斷加深我們與上帝的親密關係。但對於在禱告中所領受的,一定要謹慎。不可輕易說“上帝對我說:‘’”,最好留有餘地。作為上帝的兒女,我們有權利大膽地、熱切地奉主耶穌的名向聖父祈求;同時,我們也願聖父的旨意成全。注意兩者之間的平衡,不可偏頗。

保羅最後是否去了西班牙?史料記載不一。但學者傾向認為他沒有抵達西班牙。上帝雖然沒有應允保羅赴西班牙宣教,但後來,西班牙仍歸入了主的名下,成全了保羅的心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