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神的普遍启示
(2009-12-12 23:32:06)
标签:
科技大气层遗传物质牛顿宇宙杂谈 |
分类: 《游子吟》-迢迢真理路 |
一、神的普遍启示
神的普遍启示又称自然启示,是神藉着祂创造的大自然(包括人类本身)向人们启示祂自己,这是在任何时间、地点,人人均可领受的启示。
井然有序的宇宙
宇宙的浩瀚无际一直令人歎为观止。太阳系有一颗恆星、九颗行星、几万个小游星和无数流星。地球带着月亮以每秒三十公里的速度绕着太阳旋转,太阳则带着九大行星以每年一千五百亿里的速度,在一个大轨道上绕着离太阳最近的一颗恆星旋转,每转一周需要几千年。这颗恒星又绕着不知名的中心旋转。太阳系所属的银河系的星云,总质量是太阳系的两千亿倍,直径约十万光年。但银河系只是一个小宇宙而已。大约一千亿个小宇宙构成一个中宇宙,其直径达一百五十亿光年。至于大宇宙有多大,大宇宙之外还有什么,目前只能猜想臆测。
宇宙如此恢弘,又这样精确,很难让人相信是自然碰撞形成的。对天文了解越多,越歎服造物主的大能。所以不少天文学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牛顿是基督徒,但他的一位好友却总不相信神的存在。据说有一次他到牛顿家作客,见到一具精美的太阳系模型。只要摇动曲柄,众星球就各按其轨道运转起来。他玩弄良久,爱不释手。他问牛顿,这模型是哪一位能工巧匠设计、製作的。不想,牛顿却不经意地说:「没有人。」他的朋友大惑不解:「怎么会没有人呢?」牛顿问道:「如果一具模型必须有人设计、製作的话,为什么像这具模型这样实际运转着的太阳系,却会是偶然碰撞形成,而没有一位设计者、创造者呢?」这位朋友一时语塞,顿然醒悟,遂接受了有神论。
地球本身是设计的证明
人类生活的地球,一切都安排得十分妥当。太阳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自转的速度、地球的大小、大气层的组成等,都恰到好处。地球特殊的生态条件,使它成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惟一有生物的星球。如果地球离太阳比现在更近,地球将太热,反之则太冷。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66°33',而且此倾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始终不变,因此在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交替。3 如果没有这个偏角,热的地方将总是热,冷的地方将一直冷。在太阳系中,行星的自转轴大多与公转平面接近垂直,但天王星的自转轴的倾斜度竟为98°,「躺着」绕太阳公转。它的公转周期为八十四年。太阳轮流照射它的北极、赤道、南极、赤道,其昼、夜要四十二年才变换一次。4 月亮对地球的山脉和海洋的形成、乃至生物体内的韵律都有重要作用。奇妙的是,月球自转与公转同步,即月亮自转一周的时间恰好等于公转一周的时间!所以月亮总以同一面对着地球。5 可无人知道月亮是怎样形成的。按照公认的假说,月亮是地球在旋转时「甩」出去的一部分形成的。按此假说,地球岩石和月亮岩石应是同源的。但是美国登月火箭从月球上採集的月岩标本,经化验,与地球岩石的组成有很大差异,说明地岩与月岩不同源。这在天文学界产生巨大回响。不少天文学家承认,这是对至今为止提出的有关月亮形成的各种假说的致命一击6 。地球大气层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如果地球的直径比现在小,大气层中的氢气、氧气就不能被地球的引力吸住;如果地球的直径过大,地球的引力又将太大而使人体无法承受。此外,大气层的结构也很重要。金星大气中97%以上是CO ,同时还有一层厚达20~30公里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CO 和浓云只许太阳光通过,达到金星表面,却不让热量透过云层散到宇宙空间。所以,太阳辐射使金星表面越来越热,而且使金星大气压非常高,约为地球大气压的90倍,相当于潜水到900米所承受的压力。任凭我们有钢筋铁骨,到了金星也会粉身碎骨。7
水的重要性不需冗述。水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反膨胀」。地球上的物质,大都是热胀冷缩。但水在4℃时密度最大,温度低于4℃时,反而膨胀,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如果水也越冷越缩,一结冰就会往下沉,那在冬天,河、湖、塘、池从上到下将被冻得结结实实的,没有任何水生生物可以继续生活。由于水的反膨胀,冬天的水面皆被冰所覆盖,起到保温层的作用,使冰下的水生生物不受严冬的伤害。这是何等奇妙!人们可以从水化学的角度解释水如何会反膨胀,但却解释不了为何水会反膨胀。这是造物主的独具匠心。
奇妙的生物界
地球上的生物变化万千、奇特多姿,但彼此配搭得十分巧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变为植物体中的化学能,直接或间接地为所有的动物提供了食物;而动物的排泄物和遗体又是植物生长的原料。六、七○年代在大陆兴起的县级小化肥厂,生产碳酸氢胺(NH4CO3),这其关键产物合成氨需要高温、高压才能合成。可是在生物 的催化下,植物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合成各种複杂的有机物。「将来有一天,当我们能在体外複製叶绿体和各种 的时候,在温室裡,这边输进太阳光、CO 和H O,那边就源源不断地生产出牛奶、麵包、肉类、水果……」,这是中学生物老师曾为我们描述的令人无限憧憬、神往不已的前景。几十年匆匆过去了,要实现这个目标,谈何容易啊!除食物链外,气体循环也很合理。一切生物呼吸时,需要吸收O ,吐出CO ,植物的光合作用则用CO 合成各种有机物,同时释放出O 。这些巧妙安排,只能是造物主的精心设计。
二十世纪四○年代,生物学正蕴酿着重大突破,遗传物质的祕密即将被揭开。当时,第一流的生物学家、化学家大都倾全力研究蛋白质。当时普遍的想法是,生命现象如此複杂,只有像蛋白质这样複杂的大分子,才可能是遗传物质的携带者。令人颇为意外的是,沃森(James Watson)和柯里克(Francis Crick)于一九五三年发现的DNA(去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证明DNA才是遗传密码的携带者。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仅由四个不同核 酸组成的DNA,竟是控制千变万化的生物活动的遗传物质(想了解详细情况的读者可参阅H. F. Judson, The Eighth Day of Cre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