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希特勒的男孩》有感
(2010-02-27 11:52:52)
标签:
杂谈 |
拳击开始了他的梦想,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拳击也使他的希望破灭,漫步雪中,他更加认清了自己,认清了这个民族,这个国家……
Friedrich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拳击手,真实因为这点菜被看重,进入了顶级的学校,这对于可以拿到中学毕业证书,可以改变自己命运,摆脱贫穷的Friedrich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他不顾父亲反对,冒充父亲的字迹在同意书上签了字。当他走的时候被惊醒的母亲发现,母亲无奈的眼睛和Friedrich渴望的眼睛相对视,母亲终究是母亲,了解儿子,默默地微笑着目送儿子。
其实Friedrich很爱他的家人,他的爸爸,他的妈妈,特别是他的弟弟。爸爸虽然比较凶,但是他这么做都是为他好,母亲温柔,偷偷地给儿子寄毛衣,写信关心儿子,而弟弟则是了解他,懂他的人。刚到学校的时候,他将全家照放小心翼翼地放到柜子里,被迫退学的时候,他又小心翼翼地将照片收起来。
从信誓旦旦地说效忠民族,效忠国家到最后的安然走出军校校门,找寻自己未知的新生活,这样如此大的改变无非就是看到自己的室友最后至自己最好的朋友的离开。他们的离开使他开始意识到原来这不是自己所要最求的世界,最后,他在能挽回自己所以过错的拳击场上,选择了放弃,选择了逃离。
Siegfried,因为尿床而被教练羞辱,但最后却扑向即将爆炸的炸弹,保护了其他成员,结束了自己。说他英勇?其实,我想即使当时那个炸弹扔出去了,没有爆炸,轮到他的时候,他也会自己用炸弹结束自己。他犹豫自己着,而这颗炸弹刚好是一个契机,毫不犹豫,他扑了上去,与其在现实中一次一次的被羞辱还不如……然而,他的死却被军校当做典范,还授予勋章。不错,这叫见义勇为,但是,在当时的德国,一个毫不起眼的士兵,却接受如此大的荣誉?在当时的德国,有一种说法佳作仁义?
他的死和后面Albrecht的死形成了对比。由于Albrecht不是为组织牺牲,而被视为一种懦弱,而遭到父亲的嘲讽。父亲终究还是说了一句太没用了,他真的是太没用了。伴着母亲伤心的痛哭。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Friedrich的朋友Albrecht死的那一幕。我觉得他的死是一种解脱,他隔着冰向Friedrich微笑,笑得是那么的舒心,那么得无忧无虑;他的手触隔着冰层触碰到Friedrich的手,也许他是在怀念自己最好的朋友,回忆和Friedrich之间的美好记忆。他摇着头,微笑着,慢慢离开Friedrich,越来越远……他放弃了一切,放弃了荣誉,放弃了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去追求自己“新的生活”。无可厚非,这一幕的画面在整部电影中式最美的,这也和残酷的训练以及畸形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或许也是一个高潮,也为Friedrich最后做出选择做了铺垫。
但是Albrecht的这种选择不是懦弱,而是冲破了他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像一个气球,气太足了就会爆破。他喜欢写文章,但是他的父亲却从未看过,即便是在父亲的生日,他作了一首诗给父亲,还没有开始念就被父亲打断了,而父亲看他的第一篇文章,却是自己在斥骂父亲……我很喜欢那篇唯一被父亲看过的文章,特别是开头几句话:无论这话是不是有点太任性,但是冬天和新鲜的雪景能唤醒我们人类的内心一种朦胧的快乐,也许是因为我们作为孩子的时候,想象圣诞节的白雪的形象。在我的梦里,我常常是一个从恶龙手里拯救公主的骑士,将世界从邪恶势力中拯救出来的英雄。当我们昨天出发去找那些俘虏的时候,我突然记得那个想从邪恶手里拯救世界的小孩子,当我们回来的时候,我明白了自己也是邪恶的,是那个曾经想从他手里解放世界的恶魔,屠杀俘虏是无法让人接受的,他们没有武器,正如斯坦所想的那样,这是为了引诱我们开枪。我们开枪杀的不是大人而是小孩……在经历屠杀手无寸铁的苏联娃娃兵后,他如此感慨,不但不顾父亲的恼羞成怒,反而认清了父亲冷酷无情的嘴脸。而这就是他的极限,他再也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以至于导致他最后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求解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