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习录》黄以方录

(2013-03-21 09:52:44)
标签:

传习录

格物致知

致良知

黄以方

王守仁

分类: 王守仁及王学

 

    

  黄以方问:“‘博学于文’为随事学存此天理,然则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说似不相合。”

  先生曰:“《诗》、《书》六艺皆是天理之发见,文字都包在其中。考之《诗》、《书》六艺,皆所以学存此天理也,不特发见于事为者方为文耳。‘余力学文’亦只‘博学于文’中事。”

 

备注:

博学于文:语出《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在学习、实践道德原则并有余力的情况下,再来学习文献方面的知识。语出《论语学而》“弟子如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三言两语

在古代,理、乐、文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如今一些少数民族地方,还用说唱的形式传递延续自己的民族文化。因此,王守仁的解释非常有道理。这也反映了当今的学者的弊端,把古代的四书五经仅仅作为文学或文化研究,但实际上,应该作为践履知识首先身体力行才行。否则,用王阳明的话,知而不行即是未知,自己都未知还有什么资格和脸面来讲学,出书呢?不是误导受众吗?

 

  或问“学而不思”二句。

  曰:“此亦有为而言,其实思即学也,学有所疑,便须思之。‘思而不学’者,盖有此等人,只悬空去思,要想出一个道理,却不在身心上实用其力,以学存此天理。思与学作两事做,故有‘罔’与‘殆’之病。其实思只是思其所学,原非两事也。”

三言两语:

  学、思是一件事。学而不思、思而不学是两件事了。思而不学,空想社会主义者。空头理论家。学而不思,光走路不抬头,迟早误入歧途,浪费时间和精力。学而不思,等于知而不行,还是未知。

 

      

  先生曰:“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我解‘格’做‘正’字义,‘物’作‘事’字义。《大学》之所谓‘身’,即耳、目、口、鼻、四肢是也。欲‘修身’,便是要目非礼勿视,耳非礼勿听,口非礼勿言,四肢非礼勿动。要修这个身,身上如何用得功夫?心者身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故欲‘修身’,在于体当自家心体,常令廓然大公,无有些子不正处。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此便是‘修身’在正其心。

   “然至善者心之本体也,心之本体那有不善?如今要‘正心’,本体上何处用得功?必就心之发动处才可着力也。心之发动不能无不善,故须就此处着力,便是在‘诚意’。如一念之发在好善上,便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故欲正其心在‘诚意’,功夫到,‘诚意’始有着落处。

   “然‘诚意’之本又在于‘致知’也。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吾心良知处。然知得善,却不依这个良知便做去;知得不善,却不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则这个良知便遮蔽了,是不能致知也。吾心良知既不得扩充到底,则善虽知好,不能着实好了;恶虽知恶,不能着实恶了,如何得意诚?故‘致知’者,意诚之本也。

   “然亦不是悬空的‘致知’,‘致知’在实事上格。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为善则不善正了,亦是格不正以归于正也。如此,则吾心良知无私欲蔽了,得以致其极,而意之所发,好善去恶,无有不成矣。‘诚意’功夫实下手处在‘格物’也。若如此‘格物’,人人便做得。‘人皆可以为尧舜’,正在此也。”

 

  三言两语:

  朱子格物致知论:

           己------万物(1、2、3、。。N)  无穷尽,不反诚,行不通。

  王阳明格物致知论:

(眼、耳、鼻、口、四肢)修身—正心---诚意---致知:事上为善去恶---诚意---正心---修身

                                               事上不为善去恶—私欲蒙蔽—意不诚

    只在心上致良知,在为善去恶上下功夫,知行合一,事事着力,行得通。

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三言两语:

以亲身经历和体验说明致良知之格物功夫行的通,人人都可以做圣人。

 

      

   门人有言,邵瑞峰论童子不能“格物”,只教以洒扫应对之说。

  先生曰:“洒扫应对,就是一件物。童子良知只到此,便教去洒扫应对,就是致他这一点良知了。又如童子知畏先生长者,此亦是他良知处,故虽嬉戏中,见了先生长者,便去作揖恭敬,是他能‘格物’以致敬师长之良知了。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

   又曰:“我这里言‘格物’,自童子以至圣人,皆是此等功夫。但圣人‘格物’,便更熟得些子,不消费力。如此‘格物’,虽卖柴人亦是做得,虽公卿大夫以至天子,皆是如此做。”

 

     三言两语:

   先生致良知学说,格物之功简单易行,小孩老人,公卿凡人,都可以。

 

           

  或疑知行不合一,以‘知之匪艰’二句为问。

  先生曰:“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微艰’。”

  门人问曰:“知行如何得合一?且如《中庸》言‘博学之’,又说个‘笃行之’,分明知行是两件。”

   先生曰:“博学只是事事学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又问:“《易》‘学以聚之’,又言‘仁以行之’。此是如何?”

   先生曰:“也是如此。事事去学存此天理,则此心更无放失时,故曰‘学以聚之’。然常常学存此天理,更无私欲间断,此即是此心不息处,故曰‘仁以行之’。”

   又问:“孔子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知行却是两个了。”

   先生曰:“说‘及之’,已是行了,但不能常常行,已为私欲间断,便是‘仁不能守’。”

 

  三言两语:

  一言以蔽之:知行合一。所有貌似两端的事情到了王守仁处,自然解释的简单易懂,只能说他确已致良知,一通百通了、触类旁通了。

 

       

  又问:“心即理之说,程子云‘在物为理’,如何谓‘心即理’?”

  先生曰:“‘在物为理’,‘在’字上当添一‘心’字,此心在物则为理。如此心在事父则为孝,在事君则为忠之类。”

  先生因谓之曰:“诸君要认得我立言宗旨。我如今说个‘心即理’是如何?只为世人分心与理为二,故便有许多病痛。如五伯攘夷狄,尊周室,都是一个私心,便不当理。人却说他做得当理,只心有未纯,往往悦慕其所谓,要来外面做得好看,却与心全不相干。分心与理为二,其流至于伯道之伪而不自知。故我说个‘心即理’,要使知心、理是一个,便来心上做功夫,不去袭义于外,便是王道之真。此我立言宗旨。”

 

  三言两语

心即理理论提出的目的就是为了纠偏时弊。针对心理为二,言行不一的社会现状。

 

       

  又问:“圣贤言语许多,如何却要打做一个?”

  曰:“我不是要打做一个,如曰‘夫道,一而已矣’,又曰‘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天地圣人皆是一个,如何二得?”

 

  三言两语: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