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习录》钱德洪录 中

(2013-03-18 13:55:11)
标签:

应故妙

万物

厚者

普通人

手足

教育

分类: 王守仁及王学

《传习录》钱德洪录 中

       十一

或问异端

先生曰“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

 三言两语

这句话不知前后语境,不太好理解。好像是说社会的一种普遍的错误认识。从众的,便是同德,予以肯定;有自己独特或新颖见解的,便是异端,予以否定。先生的本意也是对异端做出自己的解释,不流于俗。这样的解释也自然含有王阳明自己的导向,即异端并非牛鬼蛇神,只是与普通的愚夫愚妇相异而已。

 

         十二

  先生曰:“孟子不动心与告子不动心,所异只在毫厘间。告子只在不动心上用功,孟子便直从此心原不动处分晓。心之本体原是不动的,只为所行有不合义便动了。孟子不论心之动与不动,只是‘集义’,所行无不是义,此心自然无可动处。若告子只要此心不动,便是把捉此心,将他生生不息之根反阻挠了。此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集义’功夫,自是养得充满,并无馁歉,自是纵横自在,活泼泼地,此便是浩然之气。”

   又曰:“告子病源,从性无善无不善上见来。性无善无不善,虽如此说,亦无大差。但告子执定看了,便有个无善无不善的性在内。友善有恶,又在物感上看,便有个物在外;却做两边看了,便会差。无善无不善,性原是如此。悟得及时,只此一句便尽了,更无有内外之间。告子见一个性在内,见一个物在外,便见他于性有 未透彻处。”

 

  三言两语:

同样是不动心,因下手功夫不同,效果各异。产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的偏差,告子是性与物分心之内外,孟子认为二者是统一的。

 

      十三

  朱本思问:“人有虚灵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类,亦有良知否?”

  先生曰:“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备注:

朱思之:朱得之,字本思,号近斋,江苏靖江人,王阳明弟子。

三言两语:

这个问题如果现在来问,绝对要被老师批为脑残。然而王阳明却郑重的回答,帮问者弄清楚一个大问题,即一个人与世界万物关系的问题。“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认识天地万物,关键,诀窍在于你是否开窍。开窍了,天地万物为你所识,所用,所通。

 

               十四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三言两语:

这是质疑先生心外无物最著名、最现实、最有力的例子,当然也是先生宣传,昌明心外无物最著名,最现实,最有力的例子。花花世界,你无缘结识时,与你何干?你是真的了解,认识吗?知也只是未知。只有你接触了,明了了,才是真知。

 

十五

问:“大人与物同体,如何《大学》又说个厚薄?”

先生曰:“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偏要薄手足?其道理合如此。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师、燕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乃至吾身与至亲,更不得分别彼此厚薄。盖以仁民爱物皆从此出,此处可忍,更无所不忍矣。《大学》所谓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此便谓之义;顺这个条理,便谓之礼;知此条理,便谓之智;终始是这条理,便谓之信。”

 

备注:

《大学》又说个厚薄:语出《大学》“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三言两语:

《大学》所谓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此便谓之义;顺这个条理,便谓之礼;知此条理,便谓之智;终始是这条理,便谓之信。”

 

                     十六

又曰:“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三言两语:

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十七

  问“夭寿不二”

 先生曰:“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三言两语:

看透识破,一般人不容易,即便是经历过生死的人。但是,经过过生死的人,更容易看破生死,体味人生。没有经历过生死而能看透生死的,很少的得到成圣的人方可。

 

                     十八

  一友问:“欲于静坐时,将好名、好色、好货等根逐一搜寻,扫除廓清,恐是剜肉做疮否?”

先生正色曰:“这是我医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人病根。更有大本事人,过了十数年亦还用得着。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坏我的方子。”

是友愧谢。

少间曰:“此量非你事,必吾门稍知意思者,为此说以误汝。”

在座者皆悚然。

 

三言两语:

哈,这段话有意思。没有‘必为圣人之志’的致力于良知之学者,要他静坐处去名、去利、去色,不啻于剜肉补疮。把这个很严肃的方法,求圣人的秘诀,给普通人来开玩笑,却是对圣人的亵渎。故先生正色以斥之。

 

十九

 一友问功夫不切。

先生曰:“学问功夫,我已曾一句道尽。如何今日转说转远,都不着根?”

对曰:“‘致良知’盖闻教矣。然亦须讲明。”

  先生曰:“既知‘致良知’,又何可讲明?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只在语言上转说转糊涂。”

  曰:“正求讲明致知之之功。”

 先生曰:“此亦须你自家求,我亦无别法可道。昔有禅师,人来问法,只把麈尾提起。一日,其徒将其麈尾藏过,试他如何设法。禅师寻塵不见,又空手提起。我这个良知就是设法的麈尾,舍了这个,有何可提得?”

  少间,又一友请问功夫切要。

  先生旁顾曰:“我麈尾安在?”

  一时在座者皆跃然。

 

三言两语:

 学问未真切,唯有致良知而已。不踏实用功,而仅在文义上讲求,越说越远。

 

        二十

  或问“至诚”、“前知”

  先生曰:“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动处就是几,‘诚、神、几曰圣人’。圣人不贵前知,祸福之来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良知无前后,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若有个‘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趋避利害的意。邵子必于前知,终是利害心未尽处。”

 

   备注

至诚、前知:语出《中庸》“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诚、神,几曰圣人:语出周敦颐《通书》“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

 

三言两语:

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若有个‘前知’的心,就是私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