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习录》钱德洪录 上

(2013-03-18 09:00:49)
标签:

儒家

钱德洪

传习录

儒佛道

王守仁

教育

分类: 王守仁及王学

 

              

  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德洪侍坐。先生顾而言曰:“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志未立。”

  侯璧起而对曰:“珙亦愿立志”

  先生曰:“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

  对曰:“愿立‘必为圣人之志’”。

  先生曰:“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

  洪初闻时心若未服,听说到此,不觉悚汗。

 

备注

何廷仁:字性之,号善山,江西人。王阳明得意门生,时称浙有钱(德洪)、王(畿),江有何(廷仁)、黄(弘纲)。

黄正之:字正之,号洛村,江西人。王阳明得意门生。

李侯璧:名珙,浙江人,王阳明弟子。

 

三言两语:

先生口口声声说致良知务必立志,且必须立‘必为圣人之志’,方才能下功夫。志向不坚定,不真切,求学做事自然偷懒,犹豫,进步自然不长进。

 

          

  先生曰:“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三言两语:

良知之学获得时什么气象?宛如得道,率性而为,有真快乐。曾点鼓瑟而舞,可见一斑。

 

                    

  一友静坐有见,驰问先生。

  答曰:“吾昔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练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方能察人病理。”

 

三言两语:

静坐的目的是为了致良知,否则,有弊端若干。为了致良知,无论静坐体悟,事上磨练,均无不可。

 

                   

  一友问:“功夫欲得此知时时接续,一切应感处反觉照管不及;若去事上周旋,又觉不见了。如何则可?”

  先生曰:“此只认良知未真,尚有内外之间。我这里功夫不由人急心,认得良知头脑是当,去朴实用功,自会透彻。到此便是内外两忘,又何心事不合一?”

 

   备注

内外两忘:意思不去分别内外。

  三言两语:

 学生问的,无非是知行没有合一,好像掌握致良知之学了,但做事却不能体验良知。老师回答,还是认良知未真切,功夫未到,有些过急了。功到自然成,急不得。

 

     

  又曰:“功夫不是透得这个真机,如何得他充实光辉?若能透得时,不由你聪明知解接得来,须胸中渣滓混化,不使有毫发沾滞始得。”

 

备注

充实光辉:语出《孟子尽心下》“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渣滓混化:意思是消融心中私欲。语出朱熹《论语集注》

 

三言两语:

透彻把握良知,必须去尽心中私欲,心中才能充满光明,而不是凭聪明掌握许多知识就可以的。

 

           

  先生曰:“‘天命之谓性’,命即是性。‘率性之谓道’,性即是道。‘修道之谓教’,道即是教。”

  问:“如何道即是教?”

  曰:“道即是良知。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是非只依着他,更无有不是处。这良知还是你的名师”

 

   三言两语:

  良知是最好的老师,随良知做事自然明是非,分是非。

 

           

  问:“‘不赌不闻’是说本体,‘戒慎恐惧’是说功夫否?”

  先生曰:“此处须信得本体原是‘不睹不闻’的,亦原是‘戒慎恐惧’的。‘戒慎恐惧’不曾在‘不闻不睹’上加得些子。见得真时,便谓‘戒慎恐惧’是本体,‘不闻不睹’是功夫亦得。”

 

   三言两语:

  良知本原是‘不睹不闻’的,亦原是‘戒慎恐惧’的。

 

               

  问:“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先生曰:“良知原是知昼夜的。”

  又问:“人睡熟时,良知亦不知了。”

 曰:“不知,何以一叫便应?”

 曰:“向晦宴息,此亦造化常理。夜来天地混沌,形色俱泯,人亦耳目无所睹闻,众窍俱翕,此即良知收敛凝一时。天地既开,庶物露生,人亦耳目有所睹闻,众窍俱辟,此即良知妙用发生时。可见人心与天地一体,故‘上下与天地同流’。今人不会宴息,夜来不是昏睡即是妄思魘寐。”

  曰:“睡时功夫如何用?”

  先生曰:“知昼即知夜矣。日间良知是顺应无滞的,夜间良知即是收敛凝一的,有梦即先兆。”

  又曰:“良知在‘夜气’发的方是本体,以其无物欲之杂也。学者要使食物纷扰之时,常如夜气一般,就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三言两语:

 夜里也有良知,其实良知只有一个,只是昼夜表现不同而已。白昼时良知妙用发生,夜间则收敛凝一。而且,夜间由于无物欲之杂,良知更近本体。人如果白天在运用良知时,也如夜间不掺杂物欲,则更能神乎其用,事半功倍。

 

 

            

  先生曰:“仙家说到虚,圣人岂能虚上加得好毫实?佛氏说到无,圣人岂能无上加得一毫有?但仙家说虚,从养生上来;佛氏说无,从出离生死苦海上来,却于本体上加却这些子意思在,便不是他虚无的本色了,便于本体有障碍。圣人只是还他良知的本色,更不着些子意在。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些天的障碍。圣人只是顺其良知之发用,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碍?”

 

   三言两语:

  这是佛儒教的本质及关系,可谓振聋发聩。可见世人对佛儒道理解、认识之偏差的根本了。

道家说虚,只是从养生上说;佛家说无,只是从出离生死苦海上看。并非是说人的良知或人生俱是虚、无。芸芸众生以讹传讹,他们认识、理解的虚无已经不是佛道说的虚无了,更不是儒家的虚无。圣人之良知之学,还良知本体,则佛道之虚无,都没有超脱于本体之外,都没有成为良知的障碍。

 

           

   或问:“释氏亦务养心,然要之不可以治天下,何也?”

  先生曰:“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作幻相,渐入虚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

 

       三言两语:

  儒学未尝离开事物且格物致知,当然能治天下。佛学离开事物渐入虚无,如何治天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