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思道六局六卷-第五卷-大将军王.24.0627.乐.李祯海
(2024-06-27 07:45:05)分类: 80羊皮卷积极情感 |
整理《八大谋略家》目录时,发现只有邬思道的解读两个角度没有,临时加了两个主题,一大将军王,另一个是议举新太子。为什么把这两个主题放一起呢?这两个主题,都强调不争,邬思道建议雍正不要去争,因为争赢了也是输,争输了,还会陷入失败的境地,很难再起来。为什么不去争这个大将军王呢?邬思道也分析了几个原因,第一,打仗打的是粮草,己方势力上去了,但粮草要是还掌握在八爷党手中,你就不可能打胜战。第二,要推举老十四为大将军王,而要把粮草支配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第三,
目前条件还不成熟,老十三在宗人府,我方势力,现在会带兵打仗的人,能争这个位置的人还没有。所以,从这几个方面的来说,还是不要去争这个大将军王,而是要去争这个陕甘总督,负责粮草的人。这是邬思道为四爷出的谋划的策,四爷也听进去了,就是这么做的。后来的事实证明,老十四当了大将军王,远离朝堂,基本失去了夺嫡的资格,雍正即位后,以回京奔丧为由,解了他的兵权,一切都在按邬思道的剧本走,他的谋略建议,是有效的,是对的。
邬思道的争不与争,不争即是争。这个策略思想,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战略上的取舍,需要有战略判断能力。在《天道》中,丁元英给韩楚风建议,在争夺正天集团总裁职位时,先让出一条道,让两位副总裁先过去,让他们去争,争得两败俱伤时,你就是得利的那个人。这也是不争策略思想,最终获得成功的例子。凡与是战略目标无关的事情,都可以不争,
凡是与核心利益相关的,都需要去争。争也讲究方法,有抛砖引玉,有利而诱之,也有半推半就,也有最高明的猎手往往以猎物的形式出现,等等方法。六部大策中,大部分策略都是讲争的,直接争取,或是间接争取;也有一部分是讲不争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争。时下不争,是为更长远的更大的利益去争。
大将军王的争夺,从康熙的角度来说,是为了获得平叛的胜利,无论谁去,最终目的是要获得胜利,领土不能失去;在邬思道的眼中,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向康熙表忠心和能力的机会,所以建议雍正顺着康熙的心思来做,举荐十四弟来做大将军王。主动出去,与老十四搞好关系,作为交换,要争取到年羹尧陕甘总督的职位,于是便有了剧中为额娘一起祝寿的一幕。未来计划书写《九位皇帝-六局六卷》,以区分《八大谋略家》,一个是从辅助谋略的角度来说,一个是从全局视野的角度来说,当然,帝王的视野,远远要比谋士的要大,对于帝王来说,谋士只是全局布局的一个参与人。帝王要考虑的不仅仅是策略的问题,还要实实在在的风险与控制权的问题。
孙子兵法强调,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邬思道给雍正的建议,角度是不一样的,多是从康熙的帝王之术的角度来说,有时候是名,有时候有利,有时候是情,出发点不一样,最终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诸葛亮选择马谡守街亭,也是因为他对兵书布阵有一套,说得头头是道,也获得了一定了信任,这是言语上的情感认同。很多时候,我们都以胜败论英雄,败了就是狗熊,凡事批得一文不值,胜了,就是英难,放屁都是香的。这样的观点是狭隘的,人在生活中,即是不能非黑即白,要有一个中间的灰色地带,允许别人是狗熊一会,但也要承认别人的英雄本色。认可别人的成绩,然后再看到他的缺点,这是一种重要的策略,也是择人而任势的一种方法。
成功思考切入点,羊皮卷积极情感第34卷-坚持-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