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六局六卷-第三卷-《传习录》解读.24.0622.李祯海
(2024-06-22 18:06:45)分类: 80羊皮卷积极情感 |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讲课时传播得较多的话,后人整理而成。本卷解读其中的相关名言警句,从羊皮卷与孙子兵法的角度,去附和相关理念与思想。
喜欢其中的一句,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这里的知与行,知,指的是真正悟到,而不是知表看懂文字,或是听懂话了;这里的行,指的是行动与实践,真正去做,然后得到。我们常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为明白自己的能力范围与认识边界,能更好的理解自己的行为出发点。羊皮卷积极情感第67卷-自律-领悟,领悟分为四个阶段,学、悟、通、用,学只是开始,悟到了,通达了,才能真正心甘情愿地去行动,去用这些知识或是经验去进取,去获得成功。
还是要回到最著名的一句,无恶无善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知行合一,知善知恶,是知,为善去恶,是行。前人讲格物致知,但王阳明讲的是,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更多是从心里认知的角度去说格物,格物,有行动经验一说。人的本心是善良的,去接触外物,有了立场,便有善恶之分,符合自己利益,都归结为善,损害自己利益的,都归为恶。后来发现,
善恶是有公众标准的,道德与法律就是一个公众认知的善恶标准,要分清善恶,需要找道高望重的人来评判。再后来,发现自己也是拥有丰富的经验,也可以替别人评判善恶,于是开始发圣人之心,传播天下大善之道,以讲课实践,的行动,来传播善恶观。六部大策的策略,即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在利益进取的同时,也分清了善恶之行。羊皮卷的十个好习惯,即是善行之初始出发点,孙子兵法之13篇,即是为国家争取利益,也是善行的出发点。故善恶有立场,没有立场的善恶,都是在自圆其说。
说第三句,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谓之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谓小道。博采众长,成一家之言,大道致简,皆可相通。王阳明把前人的学说,好的一方面都吸收到自己的体系里,然后向外传播,他谓之为自己的学说是大道,可以包容万物。第四句,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这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羊皮卷之了解自己,与行动获得成功,不是前后关系,而是同时发生的,在行动的过程中,强调自己内心的感受,在规划过程中,也把它认为是一种行动,两者相互促进,直到达到内心的知,和进取的成功,这是知行合一,这种思想的一种体现。
第五句,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是自信不及,都自己埋没了。圣人传播真理、传播大道,悟道之后行善,讲课传播知识,影响他人,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直到他们创造有价值的产品或是服务,直到他们获得相应的回报。而圣人如同老师一样,有社会体系去维持这个教授系统的完善。羊皮卷的,借鉴,与分享的策略,皆为圣人之行。此圣人非彼圣人,孔圣人,万世之师表,人人之圣人,为己之心安理得,自得其乐,心之所发,身心愉悦。这是羊皮卷所追求的三个目标之中,富足,健康,快乐当中的两个目标,内心的富足与精神上的快乐。第六句,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需养其心。第七句,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意为要多做事,多总结经验,方能应用各种复杂的情况,最后获得在任何环境中,镇定自若的能力。第八句,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修心自静,不随便动;时机到了,要果断行动。
最近在书写整理《八大谋略家-六局六卷》系列文章,分别列了鬼谷子,诸葛亮,狄仁杰,王阳明等八位大谋略家的六个方面来解读。王阳明,主要从谋略知识,心学,《传习录》中名言的解读等方面去了解他的思想,借鉴其中积极向上的理念,与羊皮卷积极情感80卷的理念策略相互验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羊皮卷的策略的可行性,为什么可行。学习这些谋略家的思想,也是为了完善六部大策的思维体系,丰富其中的观察人、事、物的角度,以期在进取中,能有更多的判断与选择的余地。
目前六部大策,成型的内容,有基础九部,应用两部。应用两部中的一部,《六部大策应用36卷》,有三个策略下,有四本独立成型的册子。《主体六局六卷》《八大谋略家六局六卷》《中国30家上市公司30卷》《六部大策-具体策略-下属-独立成册-集合》。这样,六部大策,一共有15本册子已经成型。那为什么不把之前的《羊皮卷之歌100卷》《羊皮卷生活100卷》《羊皮卷实践100卷》《羊皮卷品牌50卷》等都纳入到这个体系当中呢?因为之前的系列,近百万字,都不是在六部大策的思维体系下书写整理的,而是策略的被动应用,故不把他们放在六部大策中。书写整理这些,目的不是为了卖书,而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与领悟其中的策略知识,期望能有某一天,通过写读后感批注,或是书写文章的时候,能有一个顿悟的状态,达到策略等级的第八境,这样,在实践进取中,就会有更多的可能。
成功思考切入点,羊皮卷积极情感第34卷-坚持-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