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说的是谋士张良;镇国家,抚民意,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和粮草,说的相国萧何;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军事奇才,说的是韩信;善施反间计,救刘邦于困境中,使之绝处逢生,间谍头子,阴谋大家,说是陈平。而刘邦的厉害之处,就是让这四位大才都为己所用,在楚汉之争中,由弱转强,取得最终的胜利。从孙子兵法的角度来说,萧何之能,主要是全局谋划,作战经济支持,属于前两篇讲的内容;张良的道家之术,太公兵法,主要是讲是战略谋攻第三篇,制定战略规划;而韩信则是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等篇的战斗思维,陈平主要是用间和谋攻的计划思维。他们的侧重点不同,从他们的结局也能看出,孙子兵法这些篇章中,全局和经济是最重要的,萧何的战略智慧远在韩信之上,推荐韩信成为将军是萧何,要消灭韩信的还是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说四杰,先从四杰之主刘邦说起,刘邦在陈胜吴广起义时,跟随项梁,项梁被秦将章邯灭了之后,独立领军作战,开始时,张良与萧何已经跟随他了,韩信是在破了秦咸阳之后,刘邦被封在蜀地时,才从项羽军中投奔过来。刘邦的长处是,胸有大志,不拘小节,见到秦王车驾时就曾发出感慨,这多威风啊。快四十了才起事,起事时给自己套了一个光环,用的是“千门八将36局积极计划第22卷-谋权-宿部星关局”,高祖斩白蛇而起事。年轻时在魏楚一带活动,曾拜入信陵君门客张耳的门下,视信陵君为榜样。起事后一路收服各路义军,
最先入主关中,接受秦王投降,进入咸阳后约法三章,收民心。参加了项羽的鸿门宴,席间,项羽的亚父范增,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也拔剑对舞,并质问项羽,搞得现场氛围紧张,后在张良请求项羽伯父项伯说情下,才勉强让刘邦脱离险境。在功成之后,大杀功臣,杀异性诸王,分封刘姓诸王,并还和各地将领制定《白马之盟》的政策约定,核心是“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意为保刘氏江山永固。在其王朝统治期间,尊儒祭孔,儒家学说与黄老学说为主。
萧何,相国。一统天下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都是相国,其战略眼光还是有不同的。而萧何,很少听说他主领军队打胜战的事情,为什么能排到第一功臣的位置呢?孙子兵法积极计划第12卷-全局-道天地将法,第32卷-谋攻-谋交兵攻,在全局谋划下,将领只是国家军事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国家除了军事实力,还有经济实力,文化影响力,还有组织纪律,动员体系等等,这方面,恰好是萧何的专长,特别是识人用人方面,萧何是伯乐,项羽不能看到韩信的才能,而刘邦也不能,在韩信要离开时,是萧何去追韩信,最终说服刘邦,拜韩信为将军。而在功成名就时,敌人威胁消除时,又是萧何出谋划策,智取韩信,使之无力反叛。要说萧何这种角色,后勤部长,行政总裁,在其它王朝可能都不会有人记着,但因有韩信这位军事奇才相关联,才为后人所记。但其后代有出名的人物,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与梁武帝萧衍。
张良,说萧何是后勤部长,那么张良就是参谋长,制定战略及战术目标,帮助主将实施计划的谋士。孙子兵法积极计划第32卷-谋攻-谋交兵攻,说韩信主要在兵与攻,那么,张良主要在谋与交,这是比兵与攻更重要的谋略层次,也能更高的战略规划。张良的父亲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相国,其爷爷三代为韩相国,所以,秦灭韩后,他是一心想要复韩,甚至组织策划了刺客行动刺杀秦王。张良开始也是读书人,不甚精通,但有一个奇遇的故事,说是碰上了黄石公,想传授其天书,连续五天试验张良耐性与品行,终于在第五天,在一座桥上,传授《素书》给张良,故事称为“圯yi上授书”,张良细读此书,认真领悟,后来才有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本智谋本领。张良也有类似诸葛亮隆中对的版本,在刘邦战事失利时退守下邑,建议拉拢英布、彭越为己用,牵制楚军,史称下邑之谋。还劝刘邦定都关中,这是项羽在破秦后没有定都关中的战略性失误的反思,项羽认为功成之后不让家乡的人知道,就如同穿华丽的衣服有夜间行走没人知道一样,没什么意思,执意要回楚,项羽的战略失败,张良看得很清楚,因此,从各个角度说服刘邦定都关中。
韩信,百胜将军,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善于应对战场的各种变化,给出恰当的战术选择。韩信未成名时,曾受过当地人的跨下之辱,韩信成名后,说我当时就能杀了你,但杀了你之后我不能成名,还会受法律的制裁,如今我成了名,有权有势,根本没有必要杀你,最终,还让他当了一名守卫。韩信见刘邦时,说项羽匹夫之勇,说自己在项羽手下时,曾经献了好些计策给项羽,他都没有采纳。韩信是在刘邦退守巴蜀时,才加入刘邦阵营的,因此,从忠诚度上来说,不如萧何与张良,刘邦后来大杀异性诸王,原因诸多,主要原因是韩信功高盖主,而没有及时退守。军事上韩信精通兵法,但在政治斗争中,往往会处于下风,历史上的名将一般都是如此,这是一般规律,因为最高权位者,一般不允许有威胁自己政权的对手存在。韩信的历史功绩,放在地图上看,也没有多大,只是历史书籍上描述的较多,大家也喜欢研究他。他打了几个主要战役,一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主要是对已对投降了项羽的章邯;二是破赵军的井陉xing之战,采用了背水列阵的灵活战法;三是潍水之战,破了楚齐联军;四是采用降将李左车的建议,游说降服燕国;五是率30万大军,对阵项羽的10万大军,在垓下之围中,采用十面埋伏之计围军,采用四面楚歌之计破楚国的心理防线,全歼楚军。
陈平的厉害之处,就是保刘邦平安,刘邦几次涉险,都是陈平用计将其救出。陈平用的更多是阴谋之计,因此,在汉初四杰中,后人一般称为汉初三杰,陈平一般不在内,因为他用的这些谋略,一般都上不了台面,和千门八将36局一样,都是重要的谋略,但不一定能为大众所接受,也不能成为主流文化。陈平算是刘邦的心腹,在藏书围荥阳之时,陈平假意投降,命几百市民同时蜂拥而出,却让刘邦从另一个门趁乱而逃;在与匈奴对战时,被围白马山,也是陈平放大价钱,买通了单于的爱妾,并以美人图画之说,放了一个缺口,刘邦得以逃脱。孙子兵法积极计划第133计-用间-五间,134-用间-亲于间,厚于间,密于间,陈平在用间上,花钱是不计代价的。楚汉相争初其,项羽的得力谋臣亚父范增,也是在陈平离间计的谋划下,最终失去项羽信任,出走病死途中。一个集团中,有的人作用是对内,有的人的作用是对外,可能对内没有什么功绩,但对外的功绩不少,如陈平,阴谋用在对外,取得大的效果,就是对本集团有好处;所以,阴谋与阳谋之争,不在于该不该使用,而在于对谁使用。其于此,要有大的视野,不能把潜在的合作伙伴视为对手,要有高远的目标,这样,用谋用计,才能收放自如,进退可控。陈平如此,历史上有这样的人不少,有的人是青史留名,如陈平,大部分人荣华富贵享一生,不为留身后名。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汉初四杰,这是最近完成的关于将领有能力的一些书写感悟,这些历史人物,都是有《史记》等正史留名记载的,也有许多著名文史专家给他们各角度的评价,我了解的不出他们的范畴,也不是为了研究历史,而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策略思维的水平,熟悉诵读《孙子兵法》十几年,这回刚刚有向策略思维方向转变的想法。自己未来一生都要从事品牌策划行业,而这些策略思维,也许能为品牌策划的实践中加一些分,因此,花了一段时间来整理这些孙子兵法的策略思维的相关知识,以期在未来事业的进取路上,能更加顺畅,最终能把羊皮卷品牌策划公司做成功,成为中国一家知名的智库机构。
成功思考切入点,孙子兵法积极计划136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