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诸葛亮的崇高地位是《三国演义》吹出来的吗

(2025-01-03 08:00:44)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江湖评点历史三国卷
诸葛亮的崇高地位是《三国演义》吹出来的吗

最近有人问我:诸葛亮的历史地位是《三国演义》吹出来的吗?我问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好奇的看法,在我看来诸葛亮是个很伟大的人,是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也是军事家,为何会有这么好玩的想法?
他说很多人都有这种看法,我说他的思想来自什么地方,他说看《三国志》得出的结论,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他就抓住了最后一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他得出的结论是诸葛亮不是军事家,或者根本不懂军事,尤其是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更是诸葛亮先生的短处。
不仅如此,他还搬出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司马懿是诸葛亮的对手,他的话语似乎更有说服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你看看,司马懿对诸葛亮那是一针见血,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志向远大,但却缺乏抓住时机的能力;他拥有许多计谋,但在决策时往往犹豫不决;他热衷于战争,却缺乏足够的权谋。
那么陈寿与司马懿的这些观点正确吗?
先说诸葛亮的历史地位是不是《三国演义》给封的。《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而诸葛亮的历史地位似乎在元朝之前早已定型。
先说刘备,那是诸葛亮的上司,也是三顾茅庐的实际操作者,听了诸葛亮的隆中对,与诸葛亮接触后,是这样说的:“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不用多说了吧,两个人关系谁也离不开谁。
当时的东吴之主对诸葛亮的崇拜,是这样说的:“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孙权是曹操都非常欣赏的人物,把诸葛亮比作伊尹周公,位置够高吧。
至于诸葛亮的军事地位,再找几个军事大佬,看看他们都是怎么说的:
其一,大唐军事奇才李靖,那可是动不动就能让敌国灭的人物,他说诸葛亮:臣前所进黄帝、太公二阵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用其一二,成功者亦众矣。但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戎卒欲辑,令行禁止,兵利甲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劲,岂可速而犯之耶,若此,则当卷迹藏声,蓄盈待竭,避其锋势,与之持久,安可犯之哉!廉颇之拒白起,守而不战;宣王之抗武侯,抑而不进,是也。李靖认为诸葛亮的军队所向披靡,司马懿不与之对战是唯一的抵抗策略。

其二,唐玄宗时期把诸葛亮列入“武庙十哲”,当时以姜子牙为主祭,张良配享,历代名将从之。而杀神白起,兵仙韩信,以及唐初的李靖、李勣都在其中,能够与这些人并列,足以说明古人对诸葛亮军事能力的认可。虽说后来对十人的名单有所调整,但孔明可一直没有动过。这就说明了大家一直对诸葛亮很推崇。
诸葛亮自己的能力在历史上的体现——七擒孟获,当时的记载是这样的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南蛮地区可是刘璋一直都无法掌控的地区,而且夷陵之战蜀汉精锐损失大半,他竟然能在几个月内就平定实力丝毫不亚于自己的孟获叛军,可见其军事能力之强。
再说一下陈寿对诸葛亮的军事为什么那么低,很多诸葛亮的铁粉去扒陈寿的底裤,原来陈寿的爸爸曾在马谡手下效力,马谡失了街亭,被处罚,连带着陈寿的父亲受了髡刑,陈寿对诸葛亮有看法。
再说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看法,诸葛亮去世后,蜀军撤退。司马懿进入蜀军留下的营垒,观其遗事,获得大量蜀军留下的图书、粮谷。视察之后,司马懿感叹:天下奇才也!这一声“奇才”,又道出了自己诸葛亮的格外佩服。当然了既然诸葛亮死了,肯定要给自己找找脸面,所以才有对于诸葛亮评价较低的评价。
至于魏延的奇谋,后人往往是这样评价的:诸葛亮作战喜欢追求四平八稳,不打无准备之仗,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就具有相当大的冒险成分。这样打,也有可能夺取关中,也有可能大败溃逃。胜利当然不说了,失败的后果是严重的,就是很可能激起蜀国反弹,乃至于被灭国。诸葛亮作为蜀汉的实际掌权者,不敢拿蜀汉的锦绣江山给他这样玩,赢了还好,输了,可输不起。
这样可见诸葛亮先生的军事才干也是无可比拟的,是那个时代少有的, 也难怪晋武帝司马炎这样跪舔道:“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