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叫张桂梅精神

标签:
情感教育 |
分类: 江湖教学随笔卷二 |
不知道该怎样说,不知道该怎样写,只知道一边看着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一遍流眼泪。我也是老师,但是和张桂梅校长比,自己远远不够,张桂梅才真正是大爱无疆,才真正是教育工作者,才真正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泪水一直在涌,的确张老师似乎没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壮举,没有刘胡兰躺在铡刀下英勇就义的场面,但是她日复一日坚持教学的工作,就是当下最优秀的时代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评价张桂梅的“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是啊,张桂梅老师就是这样忘我工作的。先看她的手——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呀,十个手指、手掌上,贴满了白色的胶布,不用说这是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结果。再看她的身上,身患骨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23种疾病。而“吃药。中药、西药、止疼药,都吃。”又是她经常反复的状态。有时面对记者的问询,她叮嘱道:“别讨论这事了,免得大家为我担心”
张老师是伟大的,女高建成之初条件极其艰苦。没有食堂、没有围墙、没有宿舍、没有厕所、没有保安,她顶住压力,带着女教师跟学生一起住进由教室改成的学生宿舍,请男教师在楼梯间用砖头和木板搭起简易床铺,全天轮流值守。一位老师回忆,初见女高时,“就是一栋孤零零的房子矗立在一块四周长满荒草的空地上,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大家想想那时候的张老师是一种什么心境。
不单单是教室什么都没有,老师全都是新招聘的,就是学生也都是张桂梅苦心留下来的。很少有能及格的,大部分都是社会淘汰的。好多都是辍学的女娃子。这所学校,从不开家长会。从女高第一年招生开始,张老师就走上了家访之路。她身体不好,身患多种疾病,其中包括小脑萎缩,经常走路失去平衡。但这些年,她一步步走山路,拖着疼痛的双腿,翻越一座又一座大山,走到学生家中了解情况。她尝试过自己租车,也骑过马和摩托,肋骨断了两次。后来县里派车帮助她家访,可几乎每一个学生家里都还有一段要步行的小路。不知道是一种什么精神,什么意志支撑,让张老师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大概这就是张桂梅精神,一种让大山的女孩子走出大山的精神。
“所做平凡事,皆成巨丽珍”。我们不奢求太多的溢美之词赞美张校长,不过就是这点点滴滴的事迹,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大写的人民教师的风采。在女子高中,张桂梅在宿舍里铺了两张床,一张自己睡,一张留给需要特别关心的学生。为了随时关照学生,她睡觉不脱衣服。有个和张桂梅住在一起的学生,始终不肯和她多说话。这期间,张桂梅在食堂打饭时,摔了一跤,肋骨断了三根。她没有住院就又回了学校。每天早晨仍然5点起床,但要靠学生抱起来;夜里很晚睡下,还要忍着疼痛和学生聊会儿天。3个月后,这名学生抱着张老师大哭起来,说一定不会辜负张老师。
如今,张桂梅的右腹部、右臂上能摸到肿块,头上还有骨瘤,她的肺出现了问题,嘴唇经常没有知觉,但她仍然每天拿着小喇叭喊起床,喊吃饭,喊跑步,喊睡觉……“我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一直就在她们身边。”张桂梅说。为给学生解馋,张桂梅每个月轮流带着学生出去“加餐”。直到有一次,张桂梅去付账时,学生发现她翻遍了所有的包才凑足了钱。学生们这才知道,张老师每顿饭只舍得吃两角钱一份的小菜,每天的生活费仅3元。她至今还在用一部老式诺基亚,手机里存着学生和家长的电话,“听说智能手机容易坏,怕换手机后这些电话号码会丢失”。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一种全部用自己的血与泪铸成的伟大的丰碑。我们不苛求所有的老师都像张桂梅这样优秀,但只有我们这样的时代,才有张桂梅这样无私奉献一心为了教育事业的好老师。张老师始终说:“我们这个学校的存在本身,变成了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大家心里明白,没有党和政府,这一切都不可能。”
张老师精神用红歌来激励学生,用红色故事来打动学生,用红色电影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这小小的种子,最后形成巨大的动力,让女高的学子们那么顽强忘我的拼搏着。
是啊,牢记使命,不忘初衷。奋发向上,砥砺前行。这是时代楷模张桂梅给我们的启示,也希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像张桂梅那样做一个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勇士,而不是一味追求分数的近视者。
前一篇:爱当爸爸的金兀术
后一篇:爱,是一种责任——写给张桂梅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