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该怎么走

标签:
江湖文章江湖文章连载李治亚文化 |
分类: 江湖教学随笔卷二 |
不知道路该怎么走,一直都小心翼翼,还是被人砸起了黑砖,想弯腰捡起石块,一想算了,我没有背后偷袭别人的毛病。一路走来,总是很坎坷,至今回想起来,还是没有弄清楚,自己今天为什么栽了。
其实应该能想明白,就是因为自己在这个位子坐久了,人家想动自己。自己不走,别人不会进来。自己要给别人腾地方,自己要挪窝。人固有自知之明,有时候自己要难得糊涂一些。
死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也无需改变的,而怎么活却是可以掌控的,为什么而活也是值得思考的。谁不是在一边哭泣一边奔跑中成长的呢。处在低谷时期,或许是转折点或许是终结点,不认命,就是不切断自己的希望。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想要什么就去争取什么吧,精彩的人生需要自己争取,低谷的状态也需要自己拯救。
我们读《水浒传》时,都喜欢批判宋江的投降主义,但你只要站在公明哥哥的角度上考虑一下,结论就会完全不一样:舒舒坦坦的躺着赚朝廷的俸禄不好吗?难道还真指望把东京城里皇帝老儿的宝座抢过来坐坐?靠什么呢?就靠山上的这一百零八个热血青年吗?还真以为梁山上的这个涉黑团伙能推翻赵宋官家的现政权?
宋江要真这么想,那他才真的是脑子被门夹了被驴踢了,四十多年的人生白活一场。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人还真的就不走寻常路。这个人一开始就以打倒万恶的旧社会为志向,立誓要颠覆封建王朝政权,实现“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梦想。
而且他还什么做梦的资本都没有,连宋公明的一百零七个弟弟都没有,只凭孤身一人就敢这么想。他觉得,只要靠自己的绝世才智,就够了。这个人就是李密。而历史的吊诡也即在于此,这么个看上去极其不靠谱的事,最后竟然差点成了。如果说隋末动乱最大的祸首是杨广,那么等而次之,大概就要数李密的推波助澜了。如果不是因为李密自己性格和能力上的一些缺陷,他可能真的能实现以一己之力扰动天下,凭智计之奇登上皇帝宝座的伟大梦想。
如果跟诸葛亮比,那么李密的起始条件无疑要高出太多:诸葛亮祖上做官已经是几百年前的事了,而李密却是世袭的公爵——李密的曾祖是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弼,到他已经是第四代。只不过到了隋朝时期,八柱国只有位份尊崇,如果没有官职,实际上也并没有多少权力。李密早年间隐居读书,史书上说,这是被杨广故意打压所致,但你只要仔细体会一下语境,就会发现实际可能并不如此:杨广不是对李密有意见,而只是对他的工作态度,或者长得丑有意见。
当时,李密因为家世高贵,曾做过杨广的亲卫。某次,杨广无意中瞟到了李密,回头问主管禁卫的宇文述:侍卫里的那个黑小子是谁?宇文述答:是蒲山公李宽的儿子。杨广说,这小孩“顾盼不常,无入卫”。在古人的语境里,“顾盼不常”更多是形容一种自信的表现。因此这么写乍看之下,仿佛是杨广对李密的忠诚不大放心。但考虑到杨广的骄傲,以及李密的身份和职位,这个“顾盼不常”更像是说李密在做侍卫时左顾右盼,心思不定。
这样的保安,领导肯定不喜欢,所以杨广跟保安队长宇文述说,让他哥屋恩!但宇文述不好把这句话直接传达给李密,只能使了个心眼,跟李密说,你出身高贵,还是应该靠才学出仕,何必委屈自己做侍卫呢?李密觉得还是领导懂我!高高兴兴地就告病辞职,回家读书去了——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要警惕领导对你无缘无故的好。
不过对李密来说,隐居读书倒也不见得是什么坏事,毕竟以他后来不大高明的领兵作战的战绩来看,从军可能真的会“埋没”他,反而读书才是他真正的强项:不管是他超人的智谋,还是在隐居期间碰到了杨素,都让他的人生被完全改变。据说,李密当时正骑着牛读《汉书·项羽传》,然后在路上遇到了杨素的车队。李密认识杨素,便上前拜见。杨素跟李密聊了一会,对这个年轻人的见识很是佩服,回家就跟儿子杨玄感说:李密见识高明,不知道比你高明到哪里去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好好努力吧,换一种思路吧。
前一篇:宫女嫁给乾隆皇帝的无奈
后一篇:生于七夕死于七夕的一代词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