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江湖文章连载李治亚文化杂谈 |
分类: 江湖教学随笔卷二 |
得知单田芳大师去世,很长时间一直不说话,于是敷衍了一段文字,纪念有单老师的日子,缅怀这位大师: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八岁的时候,爸爸买了一个收音机,从此那个四四方方的小东西就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我因为说话迟,样子有点傻,就不喜欢和人交际,倒是收音机解决了我这个问题,每天都有好听的故事,好听的戏曲。
当时刘兰芳的评书成了我的最爱,父亲看我这个痴呆的模样,也感到很好笑,有的时候我们爷俩一起听。那个时候先听岳飞传、杨家将,听厌了,甚至自己都能背下那些段子,便开始找别的评书,自然单田芳、袁阔成大师的也成了自己的每日一听,有的时候什么点钟,自己都能记得。
单田芳大师的评书很多,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白眉大侠、七侠五义等等,常听的是三国,有的时候还对照他和袁阔成大师的区别。单田芳的倒插笔较多,听着听着就不想听了,有的时候牵牵连连,而且人物太杂太乱,相比之下还是对袁阔成大师的有感觉。
不过单大师的包公案也有很不错的倒插笔:最著名的倒笔当属《包公案》中的“狸猫换太子”。包公奉旨赴陈州放粮已毕,回来路经天齐庙,遇到一个来历不明的瞎老妇喊冤,并自称是二十年前先帝真宗之
妃玉宸宫李娘娘,书说至此依然属于正笔。但此时悬念已出,于是中断正笔叙述,
倒叙当年刘妃和太监郭槐暗害李妃、狸猫换太子、拷问寇承御、陈琳救主、火焚冷宫、李妃逃亡等故事,直到南清宫姐妹相认,李妃身份确凿无疑,悬念随之解除。
此时笔锋倒转,按情节发展,继续用正笔叙述巧审郭槐、母子相认、棒打龙袍等一 系列故事。
倒笔是在听众预先获知结果的前提下,去关注事件的起因和矛盾冲突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和等待情节的出现与发展。因此,在评
书中使用倒笔后所形成的情节结构和讲述方式,能够激起听众在期待心理和情感上
的刺激与新奇。这种手法别出心裁,必然会充分调动听众的欣赏兴趣,从而在一切真相大白后产生特殊的满足感。
最喜欢的还是单大师的《白眉大侠》,话说白眼眉徐良……然后玉面专诸白云生、小侠艾虎……然后欧阳春还有徐良的四叔老四混江鼠蒋平,善使峨眉刺……那个时候一到时间,就趴在收音机旁,对徐良一直很崇拜。不止我,村里有很多人都喜欢听。
为什么喜欢听呢,大概徐良与众不同,不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也不是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而是长成了非主流的人物:他一口山西腔,和刘兰芳的寇准有一拼,丑陋不堪,相貌滑稽,不过却很有正义感。那个时候听书的人物都是脸谱化的,比如赵云罗成杨六郎这些人物一出场都那么舒服,而徐良和很磕碜。套用托尔斯泰的话说:英俊的人物都是相似的,磕碜的人物各有各的磕碜。
喜欢单大师,可惜童年远去了,收音机渐渐远离了我,有了手机电脑的我,有的时候虽然还想再聆听一下单老的声音,虽然还是那么亲切,毕竟还要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因此今天听说单老走了,心里很难过,写下这篇文章,来寄托哀思……
前一篇:当一名不发火的好老师
后一篇:写给上课特别困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