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江湖散文江湖随笔散文李治亚历史 |
分类: 江湖评点历史秦汉卷 |
人最难得的是朋友,中国古代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管鲍之交,舍命全交的羊角哀与左伯桃,乃至桃园弟兄,都是古人义气的典范。人交朋友,贵在交心。所谓好朋友大都是生死与共肝胆相照,不过也有些人刚开始好的不分彼此,但后来却为了某种私利,非要除掉对方才解心头之恨。这样的人很多,今天说一个张耳和陈余的故事。
想当年,两人以刎颈之交自誓,到最后却是要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所谓的刎颈,却是要刎对方的脖子,其中缘由值得玩味。视自己为天之宠儿,不能推诚置腹的站在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光站在自己角度强求别人,只能是两人俱有过错,最信任的朋友演变成最狠心的敌人。实在让人匪疑所思。
按理说,张耳陈余二人均有贤名,陈余曾父事张耳,张耳曾阻止陈余因一时冲动杀掉小官而招来杀身之祸,变相救了陈余一命。后两人投奔陈涉,略地于赵,立武臣为赵王,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部署李良反,杀武臣,张耳陈余出奔,收兵击败李良,复立赵歇为赵王。截至目前,这是两人同患难共富贵的友情岁月。
但是,风向很快改变了。当时,赵国危在旦夕。城内的张耳,兵少将寡,粮食将尽。城外的秦军,挟胜利之威,和充足的粮食供应,加紧攻城。这攻城的主帅王离又非同一般,他是秦国御胡边将,名将王翦之孙,王贲之子。张耳心急如焚,多次派人召陈余前来救援,可是陈余估计自己兵少,不是秦军对手,踌躇不敢向前。
几个月下来,张耳由期盼到大怒到怨恨,最后派出最得力的大将张黡和陈泽一道前往责备陈余。这话自然提到当年刎颈之约。他说,当年我们约为刎颈之交,现在我和赵王马上就要被秦军杀死,你有几万大军却不肯相救,你我同生共死的交情表现在哪里?假如你要信守承诺,为什么不和秦军决一死战?何况这一战还有十分之一二的胜算。陈余的话也是振振有词。我估计进攻秦军不但救不了赵国,反而会使我军全军覆没;况且,我不想和你一道去死的原因,是打算保存实力为将来给你和赵王报仇。现在,和敌人同归于尽,是没有任务意义的行为,无异于把一块肉投给饥饿的老虎。张黡、陈泽要求陈余此刻就用同归于尽的行动来确立诚信,而陈余为了证明这种冒险行动无异于飞蛾扑火,就让张黡和陈泽带着五千军队尝试着进攻秦军,结果全军覆没。秦军的气势,不仅陈余裹足不前,齐国、燕国的救兵也不敢出击,甚至连拥兵一万多人的张耳之子张敖也和诸侯救兵一样,驻扎在陈余大营旁边观望。
此事发生后,两个人都不冷静:解围后,张耳不相信陈余的解释,认为陈余杀了张黡、陈泽两人。陈余怒,解将军印绶给张耳,陈余湖泽隐居。从此,两人就撕破了脸皮。到了后来,项羽分封之后,陈余袭击常山王张耳。张耳逃归汉王,陈余以代王身份辅佐赵王。陈余以杀掉张耳为条件助汉王东击楚国,却被刘邦涮了一把。汉三年,张耳和韩信灭赵,在泜水河畔杀死了陈余。
这是一个人性的悲剧,作为刎颈之交的朋友其实都有很大的过错:
第一,对失误不依不饶,责备不休,是做不成朋友的。当年蔺相如和廉颇如果换一种方式处理矛盾,那么不仅无刎颈之交可言,还有可能个人变成死敌,政坛因此分裂,强秦趁虚而入。这里既有蔺相如的冷静、谦让和识大体,也有廉颇的知错能改,真诚道歉。也许陈余当时的确被章邯的气势吓住了,完全置朋友张耳性命于不顾,但要想想,观望的也有张耳之子张敖啊,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如果不是十分凶险,张敖不会见死不救的。另外,责备也就责备了,最后闹到不相信陈余说的所有话,多次追查张黡、陈泽的下落,怀疑杀死二人,这就有点过分了。难怪陈余被激怒。当然,陈余也有错,他只考虑时局,忘记刎颈之约的份量。错误既然铸成,就只有真诚道歉一途,但是,我们从史书上没有看到陈余这方面的只言片语。
人与人之间爱恨换位比比皆是。爱人之间,互称对方为冤家不无道理;矛盾最难解开的也常常是亲戚、夫妇之间;邻里同事有矛盾甚至仇怨,互不理睬,很少有记恨一辈子的。
第二,任何人都有私欲,但利欲熏心就必然利令智昏。张耳陈余这份从很早就建立起来的友谊,本来还可以重续的,如果张耳真诚地邀请陈余再做将军,他也不至于黯然离去,干起游击的营生,友谊也不至于从此终结。一切都是指挥数万大军的权力欲在作怪,因为群雄逐鹿,有兵权就有地盘就有封王封侯的可能。
张耳收编陈余的部队,后来张耳自己也品尝了被收编的滋味。汉三年,消灭陈余,平定赵地,兵强马壮,志得意满的韩信和张耳,被自称汉使一大早赶来的刘邦拿走了大部分的部队,同时接受了张耳继续武力威服赵地,韩信为相国的苦涩命令。只是他们二人不敢有怨恨,因为,刘邦是他们的主子。所以怨恨心理到报仇行动常与旗鼓相当的实力有某种联系的。
第三,冲动损失的永远是自己。冲动不是激动,冲动是不考虑结果的莽撞。许多人自负地认为这事我不干,别人就干不了,赌气地将军,孰不知,有许多人就等着你不干;何况,你干得好我干差一点又能怎么的。陈余撂挑子,就给张耳提供了机会。陈余负气上厕所的工夫,摇唇鼓舌者就鼓动张耳接掌兵权,利欲熏心的张耳也就心安理得地佩起了将军印绶。最后,损失的只能是陈余。
当然张耳与陈余之间的内讧只能说明这两个人品都有问题,很难成为让别人为之同生共死的人物,至少二人都是建立在自我为中心的基础之上,没有起码的牺牲精神,否则也不会自相残杀,让人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