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江湖散文李治亚历史文化 |
分类: 江湖评点名著红楼卷 |
古人讲究忠孝,也有官方提倡的“二十四孝”。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母对儿子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儿女只有听命于父母,才算是孝顺儿女。当然有的也有例外,比如红楼梦里的贾探春,就与自己的生身母亲赵姨娘看似水火不容。
且看这里:年事刚过,王熙凤就小月了。凤姐自恃强壮,虽不出门,对家中之事还要筹画计算。任人谏劝,她只不听。王夫人失了臂膀,只好将大事自己揽起来,琐碎之事暂时交与李纨协理。李纨尚德不尚才,未免逞纵了下人,王夫人便命贾探春合同李纨裁处。凤姐其实禀赋气血不足,虽系小月,竟着实亏虚下来,并添了下红之症。王夫人见她如此,又请了薛宝钗参与其事。这样,就在王夫人的领导下,成立了李纨、贾探春、薛宝钗组成的三人小组,代替王熙凤处理荣国府的日常事务。
探春是贾府大小姐,管理家务事名正言顺,李纨是挂了名的,薛宝钗是外人不好插手,表面文章都是贾探春去做。探春一主政就遇到一个难题,自己的亲舅舅死了,按照惯例是要送些银子的,送多少自然要有一些规矩。赵姨娘仗着她是贾探春的生身母亲,跑来开口便说:“这屋里的人都踩下我的头去还罢了,姑娘你也想一想,该替我出气才是。”贾探春忙说:“姨娘这话说谁?我竟不解。谁踩姨娘的头?说出来,我替姨娘出气。”
你看,赵姨娘想要探春多赏些银子,探春不依。赵姨娘很生气,于是说道:“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贾探春说:“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
这里贾探春鲜明的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和赵姨娘划清了界限,与自己的生身母亲水火不容。难怪赵姨娘气愤难平的说:“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
那么贾探春为何与自己的生身母亲搞得这么僵:
其一,姨娘地位低贱,如果承认自己母亲是赵姨娘,无形之中,就让自己非常自卑,探春是一个不让须眉的人,内心里有很大的抱负,想做事情,赵姨娘是红楼梦里没有品味的人,斤斤计较,贾探春是个聪明的孩子,这一点对赵姨娘看得很准,因此从心里不认同赵姨娘。
其二,一碗水端平。自己做事一定要公正,万一今后别的姨娘再以此事要挟,自己不好说话。虽然暂时板子打在自己母亲身上,但杀鸡骇猴,让人猛醒,自己对自己母亲尚且如此,何况他人?
其三,王夫人后台太大,自己决心靠着大树好乘凉。贾探春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自己是主子,就不能有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老娘。在探春心目中,王夫人才是她真正需要的母亲,王子腾才是她一心企慕的理想舅舅。而赵姨娘赵国基能给她什么呢?或许在她看来,只有耻辱而己。有了王夫人和王子腾这样的舅舅,贾探春会嫁给一个好夫婿,从而飞黄腾达起来。
其四,埋怨母亲不讲理,自己不会从女儿身上去考虑事情。贾探春在争执中还十分委屈地说:
看来,贾探春之所以要与自己母亲划清界限,关键还在于生身母亲是姨娘身份,贾府的人,对辈分最高的贾母尊称老太太,对下一辈的主子尊称老爷、太太。即使是儿子、女儿,对自己的长辈一般也这样称呼。对老爷的妾则称姨娘,她所生的子女为庶出。庶出的子女对自己的生身母亲也称姨娘,只有老爷的夫人才是他们心目中的太太。贾探春不仅管生身母亲叫姨娘,而且连自己的亲舅舅也不承认。其实这不是贾探春翻脸无情,而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