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江湖散文李治亚历史文化 |
分类: 江湖评点历史三国卷 |

三国演义极力颂扬了诸葛亮的辩才,有时有泼妇骂街的本领,尤其是面对曹魏司徒王朗,诸葛亮更是威风凛凛,居然骂死了王朗:"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傕郭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其实王朗并非骂死的,而是寿终正寝,《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太和)二年(228年)春正月……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而未如《演义》所云,有以王朗为军师随军出征之事。且又载:同年“十一月,司徒王朗薨”(《资治通鉴》同),可见王郎之死,距此战的结束已有大半年了。
王朗其实很有学问,在曹操手下很会明哲保身。王朗虽任曹操属官,然恐未必为曹操所笃信。《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说:“太祖请(王朗)同会,啁朗曰:‘不能效君昔在会稽折?米饭也。’朗仰而叹曰:‘宜适难值!’太祖问:‘云何?’朗曰:‘如朗昔者,未可折而折,如明公今日可折而不折也。’”
王朗很讲义气,在三国时代很难得,有时还不怕曹操的追究。《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裴注又引《王朗家传》说,王朗自小和沛国名士、莒县令刘阳交友。当初,刘阳认为曹操将不利于汉室,想除掉他。刘阳死后,曹操要杀他儿子报仇。其子恐慌,无处逃遁。刘阳故旧虽多,无敢藏者。王朗接纳、隐藏他多年。及从会稽回许昌,又多次在曹操面前开解,曹操才不予追究。刘阳的门户因此得以保全。
以上所举,都可说明王朗是个饱学笃行的儒者。于忠孝不亏;与朋友交,能笃信而敢于铤险担当。他又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载录其有“《易》《春秋》《孝经》《周官》传,以及奏议论记”诸作,并称“咸传于世”,在晋代犹置于学官。裴松之《三国志注》还引《魏略》所载,称曰:“朗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自婚姻中表礼贽无所受。常讥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穷贱,故用财以周急为先”,确是一个以德立世、才器兼备,不肯媚俗求名的廉吏。
在那个时代,王朗以自己卓越的才华,高尚的行为影响世人,魏文帝曹丕有一次望见钟繇、华歆、王朗,而对左右日:“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那时,钟繇有膝疾,华歆亦高年疾病,朝廷即令二人乘舆上殿就坐。“是后三公有疾,遂以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