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江湖散文李治亚历史文化 |
分类: 江湖教学随笔卷二 |
观音菩萨一直以救人救难的活菩萨著称,她的胸怀宽广,无所不包,成为群众的救星。其实观音不仅有大智慧,有时也有小聪明。比如对于六耳猕猴,观音菩萨就是明显的不作为。
却说唐僧取经,路过一路上降妖除怪,终因杀身太重,惹得唐僧不满,一定要赶走孙悟空。猴子无奈,拜在观世音门下。不想沙和尚找来,说花果山还有一个孙悟空,打晕了师傅,在那里扬言要自己取经。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为何不自己前往,如果自己去,让黑熊精或者红孩儿看着孙悟空,自己带着木吒前去,不久一目了然了吗?观世音却没有这样做,反而让孙悟空去处理:菩萨道:“既如此,你休发急,教悟空与你同去花果山看看。是真难灭,是假易除,到那里自见分晓。”这大圣闻言,即与沙僧辞了菩萨。这一去,到那花果山前分皂白,水帘洞口辨真邪。
菩萨是什么人,未卜先知,先知先觉,她怎能不知道猴子性情急躁,会把事情办得更糟,反而让猴子自己前去呢?
其一,太相信孙悟空,认为孙悟空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没有搞不掂的事情。这显然是错觉,孙悟空并非如此,每次遇到事情,总是来南海,去找观世音。这次沙僧前来,沙僧原本是天上神将,居然都不知道假悟空,何况当事人自己。古人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其二,观音故意推托。观音菩萨法力无边,肯定能够分辨不出,但是佛法无边,为了推出如来,自己只能这样做,来让大家以为如来才是天下佛界的老大。根据宗教真实的定观及观音菩萨的果位来判断,他是可以分辨的,只是在西方弥陀佛前,没有他裁定的权利,这样的裁定权得由他的上司来最后裁定。根据小说的叙述,连地藏王菩萨的坐骑--谛听都能分辨,何况菩萨,而谛听都没有明说,不仅仅担心大乱地府,更多的是还有更高级的上司能将此事解通透彻。小说这里的章节,放到现在的社会,就说明了一种职场潜规则:永远不要与上司争功。
其三,观音制造机会,让如来露脸。事实上观音也有私心。当年如来给观音三个法宝,交给取经人,观音除了把最烂的给了孙悟空,其余两个都给了自己的属下。可见观音有愧于如来,此时故意给如来长脸。书中写道,如来除了给观音锡杖和袈裟之外,如来又取出三个箍儿,递与菩萨道:“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可见人都是有私心的,即使如至圣至明的菩萨,她的心思也是如此,只是菩萨的心思你别猜,否则,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可惜了如坠五里之雾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被观世音玩弄于股掌之上,犹然不知,不过从此,孙悟空与观音的关系倒不那么密切了,孙悟空遇到什么情况,第一个要找的往往是如来佛祖,因为他知道如来才是佛界第一人,只有他才能给自己指出一条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