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变迁


标签:
李治亚江湖历史散文系列文化历史 |
分类: 江湖评点历史秦汉卷 |
清明节在唐代,并不是祭祖的节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因为清明和寒食节很近,后来才合并为一个节日。不过清明有的不是一天,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寒食节其实是为了纪念一位古人,“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姓介名推,又称介之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坚决不出山,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可见,忠臣孝子人人敬,奸臣贼子落骂名。
不过这个节日也有他不太好的方面,尽管怀念古人,可如果是饿着肚子,总是要害病的。尤其是山西,要禁火一个月,老百姓会饿成什么样,当然那些皇亲贵族仍然在自己宫殿里花天酒地。汉末的曹操了解这种情况,就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可惜,没有多久,这项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就被人取消了。原因是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那么清明寒食节,祭拜古人的时候,还喜欢插柳。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当然现在流行网上祭奠,不过老百姓还是喜欢到坟茔地,去寄托自己的哀思。想起那首诗“春烟诗雨染清明,路上亲人泪满睛。翠柳披纱思远祖,黄花铺毯绕长亭。排排坟墓经年立,滚滚车轮半日行。捎去纸钱圆酒梦,打开烦恼不归茔”的确如此。